余才荣今年62岁,是村党支部委员,也是村里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大家称他是村里的“好管家”。去年10月份,村里要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创办文化礼堂,几经考虑,这个担子落在了老余肩上。接过任务后,余才荣从10月18日起就开始整理场地,经过几天辛劳,将楼上楼下220平方的场地全部清理完毕后,请来木工隔房间,先后建成了天姥讲堂、阅览室、陈列室、棋牌室、电视室……在建造的日子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从10月25日到30日近一个星期里,余才荣除了每天三顿饭的时间,一天到晚忙碌在文化礼堂建设现场。为木工搬材料、打下手、做书橱……为了抢进度,他还每天协助木工开夜工,有一晚一直干到深夜12点多。文化礼堂室内布置好后,他又协助广告公司在广场上建造起了15米长的文化长廊。
去年11月20日,村里从县文化馆领来各类图书60包共5000册,车运到楼下后,余才荣一个人用扁担一次挑2包,整整用了一个下午,把五千册图书从楼下挑到了图书阅览室。据他说,每包书足有60多斤重,那次挑完书后,他腰酸背痛了好几天,但心里还是感到乐呵呵的。
村文化礼堂建成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充实了,文化活动也更丰富多彩了。目前,文化礼堂阅览室有各类图书7000多册,天姥讲堂也布置得焕然一新,广场上的文化长廊记载了建国以来历年村里的重大事件,学习榜、能人榜、长寿榜上分别记录了村里的优秀学子、乡贤名士、致富能手和长寿老人,历年取得的荣誉和村排舞队的照片也都贴在这里,每天路过时看一眼,村民们别提有多自豪了。
为了管理好村文化礼堂,老余每天5点钟起床,6点钟就到文化礼堂烧10壶开水,并对文化礼堂及礼堂前300平方的文化广场进行一次卫生清扫,做到地上无果壳和纸屑,然后打开棋牌室和电视室的门,才回家做早饭;吃过早饭后,他也会习惯性前往文化礼堂照管。村民陈校校是拖拉机手,他告诉笔者,每次他都很早到阅览室借书,可余才荣早就在等他了。
老余不但白天忙,夜里也是同样忙碌。晚饭后,他要到文化礼堂开门为村排舞队拿出音响广播,村里若有人办红白喜事,宴席结束后,他还要和主人一起把场地上的垃圾杂物清扫干净。为了方便群众,余才荣给自己定了规矩,因为周末来活动的人多,从星期五至星期日,他全天在文化礼堂值班,其余时间每天早晚2次来烧开水、开门、关门。工作虽然繁杂辛苦,可他不计报酬,乐于奉献。他乐呵呵地说:“作为一名村干部,我有责任为村民做好服务,作为一名党员,我更要为党的文化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使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通讯员 吕颖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