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松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钱塘江流域曹娥江上游。县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42万,是“唐诗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的精华地所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便坐落于此。是全国百强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国家级生态县。新昌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到新昌调研提出的“实现与人协调、与环境和谐发展”指导方向,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的特色治水兴水之路。
一、实践背景
新昌县域境内流域面积1209平方公里,大小支流73条,河网密度0.38公里/平方公里。有大中小型水库124座,总库容5.32亿立方米。山区地貌上下游高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519.9毫米,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9.8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7.28万千瓦,可开发总量6.15万千瓦,居浙江省前列,具有发展小水电的天然优势。
新昌县水电开发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以水系梯级开发、长藤结瓜式地建设小水电站,是浙江省第一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县,曾被誉为“中国小水电之乡”,在解决农村用电、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共有小水电102座,装机容量6.06万kW,年平均发电量为1.5亿度,约占全县用电量的5.5%。
发展至今,新昌小水电在强化行业管理、统筹绿色能源和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挑战和考验。全县54%投产25年以上的老旧电站普遍存在设备设施老化、管理弱化、利润薄化,发电效益低、安全运行压力大等问题。57%的集体电站缺少技改资金,行业发展受阻,集体增收减少。在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应对国内绿色转型需求、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挑战的形势下,如何使水电产业在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绿色生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当前小水电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在此,新昌县实施小水电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小水电现代化提升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新昌县以小水电资产整合为基础,大力实施水电站报废重建(生态改造)和技术改造项目,积极试验推广新技术新设备,优化电站管理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一)以管理为抓手,优化运行体系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新昌县把小水电资产整合作为2022年“促进共同富裕”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投入1.43亿元全面启动第一批小水电资产整合工作,成立县专项领导小组和日常办事机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对电站资产整合进行统一协调和政策处理及支持;新昌县兴村富民股权投资基金和兴利水利水电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新昌县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运营平台,电站所在乡镇作为收购实施主体,通过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模式,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统筹推进格局,并根据“一站一策”,先国有、再集体、后民营的思路,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31座电站的资产评估、资产划转与协议转让等程序。
二是突出规范管理。认真贯彻浙江省水利厅提出的“二不八有”创建目标,积极推动1000kW以下水电站“两不”“八有”管理提升。“两不”即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存在“三合一”场所;“八有”即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记录、有鉴定检测、有标志标识、有防护措施、有应急管理。目前已完成电站现状调查,并确定三年提升计划。在提升完成后,新昌县小水电面貌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突出示范引领。我们始终重视电站安标化管理,2018年起,我县积极响应水利部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的号召,着力打造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持续释放社会效益的绿色小水电,已成功创建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6座。2014年以来,我县9座装机容量1000kW以上水电站陆续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5座1000kW以下水电站完成标准化三级创建,水电站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改善。
(二)以改造为手段,实现技术升级
一是坚持重建聚能。在电站整合过程中,坚持整合与提升相结合,实施报废重建和现代化、生态化改造,推进设备更新换代、自动化控制等建设。通过提升改造,将有力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管理效能,保障生产安全,同时,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和水电站经济效益,促进小水电产业整体良性发展。纳入第一批整合的21座水电站,通过改造重建后,装机容量将增加29%,发电收入增加近50%,大大提升了电站效能。
二是坚持技术提能。我们积极对接合作省内外水利、电力研究单位,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国内首台直驱型变速改造的水电机组进行项目试点,创新将全功率变流技术引入到小水电技术改造。通过变速恒频改造、最佳功率跟踪和水光互补控制等技术,使电站摆脱对水位的依赖,解决径流电站低水位高效发电的难题,改造后电能质量明显提升,无功问题得到解决,发电效益提升20%左右。同时上游水库调节的灵活性大幅增加,有利于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灌溉,实现整个流域水生态环境的“细水长流”。项目总结提炼的“小型水电站变速恒频改造规程”已成功申请浙江省电力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并推广应用。
三是坚持数智赋能。投资500万元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小水电集约智控中心,联通大数据中心、国网新昌供电公司,实现小水电远程智能控制,安全生产、生态流量智慧监管,实现“一屏管理、一键控制、无人值守”的“智慧化、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目标。目前,全县已有40%电站完成自动化提升,减少电站劳动用工80%,计划在5年内将全部电站纳入集约智控中心管理,实现电站安全运营、生态流量监管和区域电网调度智能化、便捷化、统筹化,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和电站生产效率,彻底解决电站运维不专业、用工难等问题。
(三)以共富为目标,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促进集体增收。在小水电整合村集体经济组织电站过程中,村集体通过三种模式实现消薄增收。整合投资富村模式。电站转让后,新昌县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一次性向村集体支付资产转让资金,使村集体的低效电站资产转化为资金;村集体再将整合收购资金投入到新昌县投资发展集团投资平台,获取6%的年化收益,可直接为整合电站的村集体增长利润115%。项目分红强村模式。项目通过村集体入股新昌县兴村富民股权投资基金享受项目分红,以市场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的“造血”方式,高质量推动消薄增收。项目每年向基金分红750万元,最多的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以上,为我县2022年全面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以下作出了贡献。就地务工助农模式。整合产生的就业岗位,优先聘用电站周边村民从事渠道巡查、电站值守等工作,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灵活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3万元以上。
二是拓宽转化通道。积极谋划小水电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与国际小水电中心合作,探索建立水电生态产品系统价值(GEP)评估体系,开展国际可再生能源(I-REC)(简称国际绿证)的注册、签发和交易。生态价值评估可融资授信规模达20亿元,用于发展水电、保护生态,构建和谐共生、造福于民的新生态水电格局。第一批8座电站已申请国际绿证2.2万张,若实现全县水电能源统筹,按平均年发电量1.5亿度估算,可申请国际绿证15万张,每年多增收50万元,实现添绿又生金,也为出口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获得“碳关税”减免奠定了基础,拿到了进入国际能源交易市场的金钥匙。该项目也成功入选浙江省水利厅改革试点项目。
三是强化用电保障。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国际能源价格因素影响下,水电由于其水能的可储存性、即时性、稳定性,是优越的顶峰电厂,能够有效缓解电网供电紧张压力。新昌县通过控制长诏、门溪、钦寸、巧英等龙头电站,可第一时间调控2万余千瓦装机容量顶峰发电,缓解电网用电压力,保障平稳有序供电。
三、展望未来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需求和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小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将在未来能源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
下一步,新昌县将积极实施流域生态水电示范区建设,从整合微型电站、创新智慧管理模式、加强生态调度、探索生态价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创出一批有辨识度的标志成果,形成电站绿色、流域绿色、区域绿色的水电发展新格局,续写小水电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新昌县水利水电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