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秦泗河,一个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村娃儿,一个勤奋执著的基层医生,一个将手术做到炉火纯青之境的医学专家,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医学人文学者。
撰文 夏宗伟
秦泗河,1951年生于山东五莲县。现任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矫形外科主任、北京市肢体残疾矫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著名矫形外科专家。手术治疗来自于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以及境外9个国家的各种肢体畸形、残缺和疑难骨科疾病22000余例,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16000多例,对此病手术治疗的单人例数为世界之最。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1991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四项省(市)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治疗的新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专利。出版专著4部,参编14部,其中《下肢畸形外科》和《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专著,填补了中国这个学科的空白。秦泗河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医学与人文学者,在其发表的190余篇论文中,有60余篇为“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哲学”的文章。已出版3部人文、诗词类著作。2009年,他获得医学与哲学突出贡献奖。近年来,他又奋起探索、研究“进化(达尔文)医学”,发表了5篇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正筹划编著我国第一部《达尔文骨科学》的专著。
起步:山区小医院名满全国
1951年,秦泗河出生在山东五莲县高泽乡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长期担任农村干部,为人一身正气,善恶分明。秦泗河秉承了父亲的性格:耿直而倔强。
1973年,秦泗河山东潍坊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莱芜苗山公社医院。1975年,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对矫形外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寻找有关矫形的文献著作阅读。1977年初,秦泗河赴济南市中心医院外科进修。在进修即将结束时,他偶然发现该院骨科主任曾国英能用手术的方法治疗儿麻后遗症。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连夜打报告申请延长进修时间。
1978年3月,听说曾主任要到上海考察,秦泗河坐不住了,再三恳求曾主任带上自己。年轻乡村医生眼中燃烧的学习热情打动了曾国英。一个月里,他带着秦泗河跑遍了上海许多大医院。此行开阔了秦泗河的眼界,也坚定了他回苗山开展手术矫治儿麻后遗症的决心。
手术治疗儿麻后遗症,当时在全国来说都是较为先进的技术。苗山医院领导对秦泗河要做的事情不理解,也不甚支持;病人心里更是没底,不敢接受手术。1978年5月,秦泗河在苗山医院实施了第一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外科手术。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位17岁的小伙子,叫李秋刚。术前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仅能用左足前缘负重行走。为了动员李秋刚手术,他诚恳地说:“我想给你做手术矫正,我相信效果一定好。万一我治不好,我就养你一辈子!”
手术做了3个半小时,术后3个月李秋刚的脚就可以放平走路了,30年后的2008年9月,秦泗河专程赴苗山随访到已经47岁的李秋刚,行走功能仍然良好并学会了开车。
1981年,当他看到上海新华医院吴守义教授在国内首发“胫骨延长术”论文后,急忙给吴教授写信表达了去上海求学的渴望。吴教授很快回信允诺,但院方却不批准。那个年代,没有介绍信就不能住宿。但秦泗河横下心:纵然按旷工处理也要前往!
当年4月,秦泗河揣着400元,克服许多困难,借宿在信奉基督教的78岁的赵老先生家。起初,赵老先生以为他就住五六天,见他每天进进出出没有走的意思,便有些不悦。于是,秦泗河只好把来上海的目的及前后经过和盘托出。老先生一听,眉头舒展。此后,不但不赶他走,还在每天的祈祷中加进新的内容:保佑小伙子事业成功,造福天下更多受苦受难患者!
43天里,秦泗河拿着吴守义教授的介绍信,顺利走进上海十几家医院的骨科,学下肢延长,学外科矫形……在秦泗河的成才道路上,他曾遇到过许许多多困难,但关键时候,总有好心人被他的真诚和执著打动,向他伸出援手。
1984年4月,全国首届小儿麻痹后遗症治疗研讨会在山东泰安召开,全国有名的骨科专家云集泰山脚下。会前,秦泗河撰写了6篇论文,被安排了两次大会发言。底下有了议论:苗山那个小地方,怎么出这么一个人?研讨会结束,十几名骨科专家,来到苗山公社医院。一瞧,40张病床住得满满的,再看秦大夫的手术方法,禁不住交口称赞。在他撰写的6篇论文中,4篇先后被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其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连枷退的外科治疗研究”,获得1985年度的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秦泗河由一个乡镇医院的外科医生进入了学术界,并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了北京,走向了世界。
历练:手术技艺练到炉火纯青
看过秦泗河手术的同道,无不被他的手术技法所折服。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著名小儿矫形外科专家Neff教授观摩了他的手术,称其为“魔术般的手术技能”。
秦泗河的手术技巧已升华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境界,他可以在1小时内甚至十几分钟就完成一个个复杂的下肢矫形手术。他的手细长、柔软,大拇指轻易地就能触及前臂,那些锤子、凿子、剪刀等手术器械,在他的手里像是有了生命,发出有节奏的律动。
他曾创造了难以置信的手术速度:在黑龙江克山县人民医院,6天手术108例;在北京密云县人民医院,一天手术29例。经后期随访发现,这些患者恢复得都非常令人满意。他曾两次应邀去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医院,一个上午即漂亮地完成5例下肢畸形的矫形手术,得到俄罗斯骨科专家的高度评价,俄罗斯中央电台报道他“长了一双神奇的手”。
时间,在秦泗河看来实在是太宝贵了,他甚至连吃饭、走路都在挤时间,争速度。“应该把碰杯的时间献给患者!”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穿名牌衣服,生活力求简朴。秦泗河走路大步流星,白色的隔离衣下摆在身后摆动如翅膀,别人需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的步伐。他在和时间赛跑,他说:“我少休息一会,就能多做一个手术。”
30余年间,秦泗河主持实施了22000多台手术。他握手术刀的右手腕,腕关节已经骨化,软骨几乎磨平。他的双脚里,还固定着三颗螺钉和一根钢丝。手术时,他脚上穿着一双形状怪异的大木屐,长时间的站立位手术,让他的双足横弓塌陷。这双特制的木屐给他的双足以支撑,让他得以顺利完成手术。
恪守:悲天悯人悬壶济世
秦泗河办公室的茶几上,放着一尊观音菩萨像,那是他去黑龙江安达市为肢残患者巡回医疗后当地人民政府送给他的,底座上写着的一句话让人玩味:“赠给秦泗河专家,您是无产阶级的观世音”。秦泗河不是佛教徒,但他崇尚“慈悲为怀,普渡众生”。
在肢体矫形外科领域,很少需要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和昂贵的医疗器械。也由于不需要国外的器械厂家介入而成为“冷门”。由于肢体残疾病人多数来自小城镇和农村,为了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秦泗河降低门槛,持续工作在较小的医院,坚守医生悬壶济世的天职。
秦泗河是我国第一个3次赴俄罗斯学习、引进伊里扎洛夫(Ilizarov)微创牵拉技术的医生。这一技术体系的灵魂是通过缓慢牵拉、自体组织细胞再生来矫正各种畸形,修复肢体的残缺和重建四肢的功能,可以不用开刀或用很少的创伤,治愈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或无法治疗的四肢残缺和疑难骨科病。目前,他已经是中国这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与中国骨科学同道合作研究,基本上完成了伊里扎洛夫微创牵拉技术中国化的转变,提出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形成了24字矫形骨科临床工作方针:“医患同位、时空一体、有无化生、难易相成、顺势而为、自然重建”。这一技术理念,可以用简单的方法、低廉的医疗费用,有效地治愈复杂的创伤骨折和严重的肢体残缺。然而,这样的医生在矫形骨科学界领域凤毛麟角,全国许多著名大医院经常给他转诊病人或邀请其会诊手术。他担忧的是,他的医学思想、艺术化的外科技术境界,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很难完全传承下去。
2010年5月10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张大庆院长带领医学人文学系的部分教师,与秦泗河教授率领的临床团队展开了一场“医学人文与矫形外科”圆桌对话。话题直指当代医学的基本困惑——医学的社会认同为何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如何重建医学的社会信任?
秦泗河做了“思考与追问”的主题发言。在他看来,越来越精致的现代医学大厦里,医学究竟为谁服务的目的性诉求没有真正廓清,现代医学的信任危机本质上是目的性危机。他从自己的临床科目选择和数十年的实践体会出发,阐发了对科技、智慧和大爱之心相结合的适宜技术的理解,追问医学为什么?何为良医?他呼吁医学研究和实践一定要与中国的疾病谱接轨,与人民的实际需求接轨;医生一定要重视医患之间的交流和协同,努力从专业型医生转变为人文型医生。“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秦泗河的发言以此作结,这也正是他从医多年始终践行的信条。
从事矫形外科的30年间,其中27个除夕,他与患者在一起度过。
2003年6月,秦泗河右足做了矫形手术:数枚钢针纵穿趾甲床下的趾骨固定。为了亲身体验四肢远端骨性手术疼痛的程度,更好地理解病人,他忍受了十指连心之痛,并坚持术后早期不用止疼药,为此后外科医疗提供一个自我感受到的评价尺度。术后第8天,绷带还没有拆下来,他就架拐走进手术室,单腿站在手术台前为患者实施手术。
(转载自2010年11月8日出版的《日照日报》,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