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蛟川街道位于镇海西郊,辖区面积36.82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常住人口4万余人,外来务工人员9万余人。蛟川街道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区域交通枢纽。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55.6%;工业销售收入256.6亿元,同比增长55%;工业利税26.5亿元,同比增长60.2%;工业增加值51.8亿元,同比增长4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同比增长14.2%;合同利用外资254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7.4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31%。
当地村民建房的相关规定有:户型分小户(1-3人)、中户(4-5人)和大户(≥6人),其宅基地面积按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垂直投影占地面积计算,小户不超过80平方米,中户不超过120平方米,大户不超过125平方米。具体操作:1.计户标准,按镇政发〔2008〕17号第四条规定执行。2.宅基地面积标准,按镇政发〔2008〕17号第五条规定执行。3.建筑标准:按镇政办〔2005〕4号第二条规定执行。4.建房形式:按镇区委办〔2009〕104号规定,提倡因地制宜建设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移民户建房具体按当地村镇规划和政府建房政策规定操作。
蛟川街道迎周村地处镇海区蛟川街道西北面,临近省道,交通十分便利,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由12个自然村组成,有村民小组13个,总户籍人口910户,1899人,外来人口7000余人,中共党员63人;现有耕地864亩,人均耕地约0.9亩,移民调剂耕地按相关政策执行。2010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3841万元,完成工业销售11891万元;农业收入390万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29.7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07元。当地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在于企业务工、房屋出租等;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灯光球场、戏台、健身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该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获得“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生态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该村安置点计划安置钦寸水库移民9人,移民安置落户后即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安置点位于村东南面,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用地距安置点较近,生产、生活极为便利。
骆驼街道沙河村、朝阳村简介
镇海区骆驼街道位于甬江之北,毗邻镇海新城,据守宁波市中心城北大门。329国道纵观南北,姚江水系横穿东西,区域面积46.64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1个渔业村、4个居民社区,常住人口4.54万,流动人口8万余人。是“浙江省老年示范社区”、“浙江省体育强街道”。2010年,骆驼街道抓住机遇发展创新,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9亿元,实现工业销售165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利税17.8亿元,同比增长83%;工业增加值及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0.4亿元,工业投资5.88亿元(其中技改投资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元,超额完成区七项考核指标。2010年实现农业总收入960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75元,分别同比增长3.6%和12%。
当地村民建房的相关规定有:户型分小户(1-3人)、中户(4-5人)和大户(≥6人),其宅基地面积按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垂直投影占地面积计算,小户不超过80平方米,中户不超过120平方米,大户不超过125平方米。具体操作:1.计户标准,按镇政发〔2008〕17号第四条规定执行。2.宅基地面积标准,按镇政发〔2008〕17号第五条规定执行。3.建筑标准:按镇政办〔2005〕4号第二条规定执行。4.建房形式:按镇区委办〔2009〕104号规定,提倡因地制宜建设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移民户建房具体按当地村镇规划和政府建房政策规定操作。
骆驼街道沙河村位于骆驼街道东北约4公里处,北大路东堰下,有沙河、外新屋、吴家、赵家4个自然村,10个生产队,常住人口623户,1367人,外来人口119户,847人,现有耕地1100亩,人均耕地约1.0亩,移民调剂耕地按相关政策执行。该村六十年代曾是沙河公社所在地,村内卫生、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村内菜场、敬老院、社区卫生院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该村产业结构发生可喜变化,现有工业企业9家,工业产值近2000万元;集镇附近个体工商户分布密集,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的同时,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0年实现经济总收入305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可用资金30多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875万元。当地村民以经商、企业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农业收入也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该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获得“区级卫生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该村安置点计划安置钦寸水库移民16人,移民安置落户后即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安置点位于村西面,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用地距安置点较近,生产、生活极为便利。
骆驼街道朝阳村位于镇海区骆驼街道北部,东与沙河村接界,南与联勤村接壤,西与清水湖村隔329国道相望,北与庙戴村相连。朝阳村位于镇海分区规划确定的生态防护绿带,由原朝阳村、庙港村合并而成,有沈家河头、李小桥、聚龙房、新李、里新屋、外新屋、钟家、楼家、庙王、李家、田央、费家12个自然村,村域面积2.46平方公里,18个村民小组,常住户数905户,人口2028人,外来暂住人口1156人,中共党员54名,设村党总支,下设工业支部、农业支部、综合支部。村现状除了自然村落建设用地、村落间一些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外,其余多为农田、水系、菜地,现有耕地1867亩,人均耕地约1.0亩,移民调剂耕地按相关政策执行。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3936.6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1927.79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2.9万元,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43元。
该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获得“三星级民主法治村”、“文化示范点”、“市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示范村”、“宁波市卫生村”、“镇海区充分就业村”、“国家级生态环保村”等荣誉称号。
该村安置点计划安置钦寸水库移民20人,移民安置落户后即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安置点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用地距安置点较近,生产、生活极为便利。
澥浦镇庙戴村简介
镇海区澥浦镇位于镇海区西北部,地处浙东宁绍平原东端。东临东海灰鳖洋,南邻骆驼街道,西毗九龙湖镇,交通发达。镇政府驻澥浦集镇,南距宁波市区18.3公里,距镇海城区约13公里。区域面积25.4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民社区,51个自然村。全镇14500户,39449人,其中本地农业人口18215人,外来人口19647人。2010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41.7%;实现工业利税3.1亿元,同比增长46%;目前,全镇有在建基建项目7个,涉及用地103亩,建筑面积65900平方米,实施技改项目9个,完成技改投资1.3亿元;全镇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6.7亿元,同比增长28%;全年实际到位外资54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73.6万美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同比增长7%;共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5100吨,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项目建设逐步加快,服务领域发展迅速,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125万元,郑氏十七房景区已通过创建AAAA景区的初审,旅游业发展前景看好。
当地村民建房的相关规定有:户型分小户(1-3人)、中户(4-5人)和大户(≥6人),其宅基地面积按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垂直投影占地面积计算,小户不超过80平方米,中户不超过120平方米,大户不超过125平方米。具体操作:1.计户标准,按镇政发〔2008〕17号第四条规定执行。2.宅基地面积标准,按镇政发〔2008〕17号第五条规定执行。3.建筑标准:按镇政办〔2005〕4号第二条规定执行。4.建房形式:按镇区委办〔2009〕104号规定,提倡因地制宜建设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移民户建房的户型和高度等按当地村镇规划和政府建房政策规定操作。
澥浦镇庙戴村位于澥浦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村域面积2.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62户,2564人,中共党员90人,现有耕地面积1731亩,人均耕地约0.8亩,移民调剂耕地按相关政策执行。2010年实现工农业经济产值3.23亿元,工业总产值2.79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可用资金106.6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当地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在企业务工、房屋出租等。该村教育、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获得“市级巾帼示范村”、“市级先进妇女组织”、“区级文明城市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该村安置点计划安置钦寸水库移民29人,移民安置落户后即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安置点位于村东面,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用地距安置点较近,生产、生活极为便利。
庄市街道光明村、万市徐村简介
镇海区庄市街道地处镇海南部,西靠宁波市江北区,南临甬江,东北与镇海的蛟川、骆驼街道接壤,离镇海城关约10公里,距宁波市中心约8.5公里。庄市是著名的侨乡,素有“文化之邦,商贾之地”美誉。2010年,全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出口总额26700万美元,工业投资1.8亿元,技改投资1.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亿元;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服务业投资4.33亿元,中官路汽车销售产业带优势逐渐显露,现已有6家4s店,完成销售收入134746万元;房地产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年房地产投资15亿元;现代农业取得新发展,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7万元。
当地村民建房的相关规定有:户型分小户(1-3人)、中户(4-5人)和大户(≥6人),其宅基地面积按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垂直投影占地面积计算,小户不超过80平方米,中户不超过120平方米,大户不超过125平方米。具体操作:1.计户标准,按镇政发〔2008〕17号第四条规定执行。2.宅基地面积标准,按镇政发〔2008〕17号第五条规定执行。3.建筑标准:按镇政办〔2005〕4号第二条规定执行。4.建房形式:按镇区委办〔2009〕104号规定,提倡因地制宜建设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移民户建房具体按当地村镇规划和政府建房政策规定操作。
庄市街道光明村位于镇海西约8.1公里、庄市东北约2.9公里处。该村由原来的老鹰湾、光明和五星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东、南、西三面分别与骆驼街道接壤,户籍总人口2423人,现有耕地1583亩,人均耕地约1.0亩,移民调剂耕地按相关政策执行。2010年,光明村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16.0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0.58亿元、14.91亿元、0.5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86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80元,同比增长10%;该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获得“先进村党支部”、“宁波市文化先进村”、“宁波市第一届十大环境友好乡村”等荣誉称号。
该村安置点计划安置钦寸水库移民11人,移民安置落户后即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安置点位于村南面,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用地距安置点较近,生产、生活极为便利。
庄市街道万市徐村位于庄市街道东部,距镇海城区约10公里。该村由万加、大市堰、徐家堰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2.882平方公里;辖22村民小组,户籍总户数2279户,常住人口4755人,其中外来人口96户,2120人,中共党员81人,现有耕地面积1593亩(其中万加605亩,大市堰508亩,徐家堰480亩),人均耕地约1.0亩,移民调剂耕地按相关政策执行。万市徐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2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78万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59元,同比增长10%。该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获得“浙江省卫生村”、“区巾帼示范村”、“区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先进单位”、“区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该村安置点计划安置钦寸水库移民21人,移民安置落户后即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安置点位于村北面,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用地距安置点较近,生产、生活极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