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李素芝的人都知道,如果在西藏军区总医院的手术室里找不到他,那他大多是带着医疗队下乡巡诊去了。35年来,他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攻克高原病这个世界性难题,在生命禁区屡创奇迹,他用真心真情感动了西藏的百姓,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门巴(藏语医生)将军”。
李素芝,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山东临沂人,1970年入伍。1976年他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自愿来到西藏工作。
西藏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是内地的2至3倍,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治疗办法就是及时手术。然而,在高海拔地区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缺氧将导致患者肺动脉压力增大,血色素增高,这种手术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时任西藏军区总医院一名普通医生的李素芝立誓要将这个难题攻克下来。
2000年11月,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200多次的动物实验、上百次失败打击后,李素芝成功实施了海拔3700米以上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开创了世界先例,填补了国内高原医学空白。
在高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风险很大,医疗费用也很高。如果按标准收费,绝大部分群众承担不起昂贵的手术费用。李素芝跟医院党委一班人研究后,决定免费收治农牧民心脏病患者。每年他都要带领总医院“先天性心脏病普查小组”,翻雪山、涉冰河,到牧区、进学校,对西藏儿童进行先天性心脏病义务普查,送医送药。
2001年,李素芝在巡诊时发现牧民吉确一家5口有4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免费为4个孩子做了手术。为了表达感谢,吉确把一条洁白的哈达高高地举过头顶,并送给李素芝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军民鱼水情,藏汉心连心。”
急性高原病对西藏军民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李素芝利用节假日,带领攻关小组跑边防、上哨所、进牧区,对不同海拔人群高原病发病机理展开调研,采集药物标本,做动物试验,研制高原病新药。2000年6月,他领衔研制的抗缺氧药物“高原康”胶囊通过鉴定,成为全军高原部队预防和治疗高山病的装备药品。不久,李素芝又组织攻关人员成功研制出“高红冲剂”、“花虫胶囊”等15种防治高山病的新药,编写出专著《高原病学》,为世人揭开了高山病的神秘面纱。西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1980年的50%-60%下降到2%-3%。
李素芝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开展了“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肾移植”、“背驮式全肝移植术”等134项新业务、新技术,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急性高原病防治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
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以来,李素芝跑遍了西藏90%的乡镇,免费巡诊50多万人次。针对农牧区群众疾病多、看病难的特点,西藏军区总医院先后启动“白内障复明”、“心脏康复”、“肢体残疾儿童矫治”3项惠民工程,免费救助病残儿童4000多名。为西藏52座重点寺庙的1.5万名僧尼办理免费医疗卡,为4000米以上高海拔驻军官兵建立健康档案1.2万份。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李素芝意识到,西藏和玉树同属高原高寒地区,内地大批救援人员集结震区,急性高山反应会给救援带来困难。17日9时40分,他立即率领全军第一支有临床经验的高山病专家医疗队,火速奔赴玉树。他率领的高山病专家医疗队承担了大量高山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据对玉树万余名执行抗震救灾人员抽样调查表明,玉树地震灾区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从地震初期的80%下降到18.6%,大大提高了抗震救灾的效率。
因为长年在西藏,李素芝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总共不到半年。现在,女儿不仅理解了父亲,军校毕业后,也踏着父亲的道路走进西藏,选择了同样的职业。
李素芝说,我22岁进藏,西藏已成为了我的第一故乡,西藏部队和地方给了我厚爱,我和广大官兵、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是体现我价值的一个地方。
徐虎
黑框眼镜透出谦逊和蔼的目光,布满老茧的双手总能化解生活难题……这是全国劳动模范、共产党员徐虎用一生铭刻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徐虎在水电修理工的平凡岗位上,长期积极主动为民排忧解难,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我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菜农。过去的家境并不宽裕,能够读书全靠学校发的助学金。所以,父母经常教育我,不要忘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也告诉自己,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
1975年,怀着感恩之心的徐虎从上海郊区农村来到了市区,当上普陀区的一名房修水电工,担负起管区内6000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并且一干就是23年。“房修水电这一行,虽然脏一些,累一些,却是老百姓安居乐业不能缺少的技术活。当年的时传祥、王进喜,谁不是在摸爬滚打中成为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非常深刻。”
话是这么说,可是,当徐虎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马桶时,还是傻了眼:粪便、草纸、污水淌了一地。别说干活,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但是,看着居民焦急的样子,想起父亲说的“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徐虎也只好硬着头皮上。马桶修好了,居民连声道谢,事后还特地给房管所写了感谢信。这件事,给徐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只是干了份内的工作,居民却那么感激,真是应该尽心尽力做好,否则就辜负了他们。”从此,只要一有空,徐虎就认真学习房修水电技术。碰到居民报修,徐虎一喊就到,及时解决。碰到难做的活儿,徐虎千方百计做到居民满意。每次修理完毕,徐虎都主动做好清洁工作;对居民的酬谢,他笑着谢绝;碰上挑剔的居民,还要耐心说服。一来二去,徐虎和居民们的关系从生疏变得熟悉、融洽了。“从居民的欢笑声和感谢声中,我体会到了无比的欣慰,家人也更加理解了我的工作。”
1998年,48岁的徐虎从修理工一线走上了管理岗位,历任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支部书记等职,2002年5月,他又调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任物业总监。徐虎的角色变了,但“心系群众,爱岗敬业”的信念没有变,他积极钻研物业和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撰写出多篇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论文;他主动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传授给徒弟,形成了广泛的“徐虎效应”;他开设徐虎热线,深入社区听取意见,及时处理群众来信,解决了多起物业维修方面的疑难杂症……
“我是平凡人,只不过努力做好平凡事。”面对铺天盖地的赞扬,徐虎永远保持着谦逊。但是,受到徐虎服务的居民却不这么认为。华池路35号居民陈敬泉说:“徐虎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并能不断感染周围的人,这平凡就是伟大,这平凡就是徐虎精神的本色。”
如今,退休后的徐虎依然没有闲着。借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所成立的徐虎志愿者服务工作站依然延续着“为民服务”的徐虎精神。徐虎还非常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总是找机会与他们沟通交流。
在中国福利院的一次讲座经历,给了徐虎很大的启发。“当时有个小朋友说,现在父母都舍不得让他们干家务活,更别说出去义务劳动了,问我该怎么办。我就告诉他,父母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专心读书,做有用之才,这不为过。但是小朋友也要学会自己思考,如果发现自己在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者服务中有所缺失,有机会就应该尝试一下,再把收获与父母分享,我相信肯定能够得到支持。”
所以,现在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活动,徐虎都会带着徒弟和广大青少年志愿者们一起,到社区、街道为老百姓排解生活难题。捡垃圾、修管道、清理卫生死角、搬运施工废材……在一次次的实践教学中,徐虎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虽然我退休了,但好的传统和老一辈优秀的工作作风应该继续传下去,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劳动模范也能像明星一样被孩子们所推崇,为民服务成为社会风气主流,我就很知足了。”
欧阳海
中国人民解放军爱民模范欧阳海,用自己舍身推战马、勇救人民生命财产的英雄壮举,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欧阳海,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桂阳县一个苦大仇深的穷人家庭。父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沿街乞讨要饭。1949年,他的家乡来了解放军,把欧阳海一家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欧阳海对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13岁那年,他就报名参加解放军,因为年纪小,没有被录取。他在农村任记工员、会计,工作积极,热心助人,经常帮助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干活,并用自己的粮食救济本村困难户。
1959年3月,欧阳海应征入伍,在广州部队某部一营三连七班任战士、班长。入伍后,他工作积极,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连队搞训练,他起早贪黑练硬功。连队执行施工任务,他干起活来不要命,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大家都称他是个“小老虎”。他有病从来不讲,卫生员让他休息,可一转眼,他又上了工地。连队执行战备任务,他主动要求调到后进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后进战士,全班很快被连队评为先进班。他曾两次跳进水中,奋不顾身地救起快要淹死的小孩;他曾经冒着烈火,抢救一位老大娘脱险。欧阳海只读过一年半的书,却凭着顽强的毅力,读了很多毛主席著作和其他革命书籍,写了大量读书笔记,极大地提高了他的革命觉悟。他在部队一贯表现积极,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团里评为标兵。1960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对战友说:“我们入党宣誓时说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为共产主义奋斗,绝不是一句空话,那就是干、干、干,尽心尽力地干,忘我地干,什么也不怕地干,一直干到停止呼吸!”
1963年11月18日清晨,部队野营训练沿铁路行军,行至湖南省衡山车站南峡谷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迎面急驶而来,驮着炮架的一匹军马猛然受惊,蹿上铁道,横立双轨之间。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欧阳海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
1964年,中国共产党广州军区委员会追授欧阳海“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阳海班”,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欧阳海同志的崇高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德、董必武、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高度赞扬他的英雄行为。1988年,他生前所在部队修建了欧阳海纪念馆。
邱少云
在朝鲜金化以西邱少云牺牲的391高地,高高地耸立着一座石壁,上面镌刻着一行鲜艳夺目的红漆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1926年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性情耿直、不畏强暴的庄稼汉,因反抗地主压迫而惨死在地主的欺压下。1949年12月,邱少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发誓要为天下穷苦人报仇。在革命军队里,他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自觉用铁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他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在训练之余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心得笔记。他作战勇敢,意志坚强。1950年秋,随连队参加四川内江地区剿匪,在高梁镇战斗中带病参战,奋勇当先,深入匪巢,毙伤匪徒10余名,协同战友活捉匪首。
朝鲜战争爆发后,邱少云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决心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将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先进战士。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1951年3月,邱少云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部队开赴前线途中,他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居民房屋里救出一名朝鲜儿童。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是邱少云没有这样做。他想到,这是敌人的盲弹,只要自己稍一挪动,很可能会使敌人发现我军的潜伏目标。那样,潜伏行动就会暴露,整个作战行动就会被打乱。为防止携带的爆破筒和子弹遇热爆炸,他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痛,轻轻地将爆破筒推向一边,将子弹埋到土里。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邱少云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两手深深地插进泥土,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志愿军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一个加强连。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追认邱少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志愿军总部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3年,四川省铜梁县建立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并在凤凰山顶竖立邱少云烈士纪念碑,朱德为之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