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关注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记新昌竹编大师刘国才
~~~记新昌竹编大师刘国才
 
2014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竹编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记新昌竹编大师刘国才
刘国才的徒弟们在编织《天坛》的部件
刘国才和他的《竹编探源》一书
  □新昌新闻网记者 程哲

  1962年拜师学篾匠,1965年入门从事竹编工作至退休,刘国才一直痴迷着他从艺50余年的竹编事业。为防竹编技艺后继乏人,他潜心研究竹编技艺,并编写出《竹编探源》一书,以流传后人。如今,早已退休的他,正带领徒弟们在制作大型竹编《天坛》,并准备完成后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近日,记者听闻我县竹编大师刘国才要编织大型竹编《天坛》,并准备在完成后去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于是决定前往一探究竟。见到刘国才时,他正和他的徒弟们在编织《天坛》的部件。

  重编《天坛》传技艺

  “直径280厘米,高260厘米,比新昌曾经的竹编代表作《天坛》还要大,准备做好后去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讲起正在制作的竹编《天坛》,刘国才说,从2013年的12月起,他就已经开始在准备了。今年3月份还特意去北京观摩天坛,并用照相机拍下天坛的每一个细节,以便于自己的竹编《天坛》能够更加形象逼真。

  1984年,原新昌县工艺竹编厂就曾制作出了大型竹编作品《天坛》。当时的《天坛》总高203厘米,直径210厘米,由该厂陈再邦为主的设计组集体制作完成,是目前国内竹编艺人制作出的直径最大的作品。1985年7月,《天坛》被原浙江省二轻工业总公司评为“一九八四年度创新设计奖”。1987年,该作品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中国浙江省工艺品展览会,被当地媒体和各界人士誉为“东方珍宝”、“世上精品”,并被收藏于美国洛杉矶。“在当时,这是与嵊州市的《昭陵六骏》、东阳市的《九龙壁》齐名的大型竹编,曾经也是新昌竹编的代表作。”张国才说,《昭陵六骏》和《九龙壁》现在仍分别在嵊州市和东阳市保存着,而《天坛》却已在异国他乡,让他多少有些遗憾,他总想亲自再制作一个。

  “创作一个更大的竹编《天坛》,除了是对曾经的代表作的一种纪念,更重要的也是想带带徒弟,让他们有个练手的机会。”张国才说,竹编《天坛》要运用串丝、贴花扎藤、竹雕、翻簧等多种手法,并且需古建筑的斗拱等综合技术,对徒弟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的机会。为了制作《天坛》,让竹编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今年3月份去北京实地考察,4月份设计图纸,5月份制作模型、劈篾丝……而他的徒弟们则由他和他妻子一起传授竹编技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现在徒弟们已经和他一起在编织竹编《天坛》了。

  年少学艺本领高

  刘国才今年66岁,是中国工业美术学会会员,在2012年被评为首届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他曾历任原新昌县工艺竹编厂(现新昌县佳艺实业有限公司)竹编创新组组长、副厂长、厂长等职务,是我县具有代表性的竹编艺人之一。他单独或主持创作的竹编作品,如《老寿星》、《斗牛》、《武松打虎》等许多作品曾屡获各项大奖。

  1962年,刚15岁的刘国才就拜师学篾匠。由于从小酷爱艺术,对竹编的编织方法及图案特别感兴趣,三年学徒生涯后,刘国才就基本掌握了竹编的编织技艺,并在竹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68年,刘国才独立编制了毛泽东像竹编作品,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好评;1974年,刘国才用竹篾编织的手提箱包被上海进出口公司选中,在当年广交会上获国外客户订货,投产出口;1982年以后,刘国才主持创作了集观赏和使用于一体的竹编串丝盘花工艺竹家具、竹编蓝胎漆器实用工艺品等一系列竹编作品,而他主持创作的大型竹编精品《斗牛》与《武松打虎》,则为我县竹编匠人在今后设计制作大型竹编作品打下了基础……

  如今,早已退休的他,还依然念念不忘竹编技艺的传承。除了目前正在制作的大型竹编《天坛》外,他还编写了《竹编探源》一书,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把竹编技艺记载和保留下来。他说,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想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

  探源竹编为传承

  2009年起,退休后的刘国才花了5年心血编写出《竹编探源》一书,于今年上半年由西泠印社出版。该书分竹编探源、编制技巧和精品鉴赏三部分,系统记载了民间竹编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全面介绍了竹编花帘编制技巧,并穿插点评一些名家大师的精品之作,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竹编教材,也是刘国才一生竹编生涯的回顾与心得。

  而在《竹编探源》一书中,许多曾经不轻易传给别人的竹编技艺,刘国才也都倾囊相授。如“竹编八宝”的编织方法,对当年的竹编艺人来说是压箱底的绝活,如今它的编织方法却已详细地写在了在书中。在书的第59页上写道:“‘竹编八宝’图案的编织与其它竹编图案相比有一定的难度……‘竹编八宝’濒临失传,希望大家能够把它传承下去。”

  “‘竹编八宝’是传说中八位神仙的法器,即张果老的渔鼓、吕洞宾的宝剑、汉钟离的扇子、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玉板、蓝采和的花篮。”讲起“竹编八宝”,刘国才说,当年他的师父只传授了其中三个宝的编织方法,就已经让他在当时的同行中有了一定的优势,并且这三宝的编织方法还是不外传的手艺。至于“竹编八宝”编织方法的齐集也是比较幸运的事情。有一年,一个老篾匠把一个编有“竹编八宝”的篮子交给刘国才的朋友,希望能把它的编织方法流传下去。而刘国才正是在他朋友那看到那个篮子,才逐渐摸索出八宝的编织方法。“这是我修改后的‘竹编八宝’。”刘国才指着《竹编探源》的第34页和35页说,前一页是原来的“竹编八宝”,后一页则是修改过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新版增加了何仙姑的荷花,并删除了原先类似宝剑的不知名法器;把蓝采和的花篮由原先比较呆板的样式改得比较活泼;把韩湘子的笛子由五孔改为七孔……

  “我很担心,在不久的将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竹编手工艺,会湮没于现代化生产的大潮中。”刘国才说,竹编工艺的传承一直以来靠的都是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的竹编工艺者们相继老去,而散落于民间的工艺绝活却鲜有人过问,导致很多竹编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刘国才表示,他有责任行动起来,尽自己所能,保护“竹编”这朵工艺百花园中绚丽的奇葩。

  链接:

  我县地处浙东,常年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竹资源十分丰富。我县的竹编艺人早在唐宋时期就通过自己的双手,创作了一系列静雅细巧、美观实用的竹编工艺品。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我县竹编日渐兴盛。可惜到民国中后期,国家处于战乱状态,到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新昌竹编也曾一度萧条。1951年9月,十三位民间竹编匠人组成了新昌县城关镇竹业生产自救小组(在1958年改名为新昌县工艺竹编厂,1997年转制,成立浙江省新昌县佳艺实业有限公司),从此新昌竹编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逐步发展。在上世纪80-90年代,新昌竹编与嵊州、东阳齐名,列全国同行之首。60多年来,还涌现出了王少初、陈再邦、刘国才、舒焕荣、王炎法、陈炎祥等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竹编艺人,不仅创制了各种篮、盘、瓶、罐、盒、箱等实用性较强的竹编工艺品,还创作了观赏和艺术并举的竹编动物、人物、仿古建筑等大型、高档艺术精品,并屡获好评和大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关注
   第04版:专刊
   第06版:专刊
   第07版:金色年华
   第08版:专刊
让竹编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广告
今日新昌关注03让竹编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2014-07-17 2 2014年07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