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街道位于我县城区东南部,东邻大市聚,南接儒岙、城南,西连七星街道,北接羽林街道,地处新昌江南岸,境内多为河谷盆地。南部的班竹山为最高峰,海拔900米;最低点为鼓山社区,海拔33米。
二、名称由来
南明二字由来已久。新昌古称剡东,又名南明,开平三年即909年,吴越王钱镠建新昌县1年时,钱鏐接受国师德昭大师重修大佛之宏愿,赐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重修大佛无量金身,事成,改乡曰‘像明’,山曰‘南明’,寺曰‘瑞像’,由此得名,距今已有1107年历史。
三、历史沿革
后梁开平二年即公元908年,吴越王钱镠析剡县东南的永寿、石顺、昌化、像明、遵德、石城、五山、丰乐、彩烟、善政、新昌、安仁、守义13乡建新昌县,设县治于石牛镇(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江滨中路),即石城山(南明山)北面,县政府所在地。
四、人口面积
2013年数据,南明街道下辖9个居民社区,24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常驻人口28301户,76774人,区域东西最大距离9.8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4.8公里,总面积46.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61人。
五、交通电信
南明街道辖区内,上三(上虞至三门)高速公路、104国道(南复线)过境,村村通公路,电信普及,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境。
六、旅游资源
南明街道地处佛教之旅、仙源之地、唐诗之路等众多文化历史节点,早在明代成化十三年,记载的新昌城郊八景,南明街道占“石城仙弈、东堤保障”两景,具有十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资源优势:
(一)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一是古迹地位高。辖区内,佛教中国化发祥地与东晋般若学传播地——大佛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全国重点开放寺院等众多国字号头衔,是代表新昌县的地标,是新昌旅游的“金名片”。二是人文活动多。辖区内,有宋代水利工程孝行砩,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古城墙遗址,止水庙(今止水碑)和半亩方塘等人文活动遗迹。三是乡旅有基础。浙江省森林休闲旅游特色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班竹村,经过多年打造,现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称为“天姥门户”,是古代天台通往新昌的重要驿站,也是徐霞客栖游科考地,是当代竺岳兵提出的“浙东唐诗之路”重要节点,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经过多年发展,在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文化营造上有了大的变化,目前已建设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纳入《新昌县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寻梦唐诗之旅”精品线路中,先后发展名宿居10家。未来几年,南明街道将继续培育如桃源五月五桃、新联百亩荷塘、平湖油菜花海、望江山向日葵基地等乡村旅游项目。四是传奇名气大。剡人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故事,流传甚广,为文学史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名篇。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小说、戏曲数不胜数,既是遇仙故事的代表作,也是非神话性的最原始的神仙故事。刘阮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今留下刘门山、刘门坞、惆怅溪、采药径、枫香岭等历史地名,且班竹村后就是司马悔山,即道家第六十福地。
(二)红色旅游资源方面,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南明街道留下了如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队部旧址(关帝庙)、新昌县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成立地(“兰洲下处”)、警钟山碑亭、显超部队驻地旧址(白沙山)等红色革命遗址。
(三)休闲旅游资源方面,南明街道目前有“一街二园三商城”,承载着外地游客到新昌应提供的必要旅游服务,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业态丰富,配套成熟。吃的方面,有世贸广场、达利广场等消费场所;由苑、正悟等茶道馆所,住的方面,有白云山庄、鹤群大酒店等星级饭店;行的方面,有新昌旅行社、新世界旅行社等旅行社;游的方面,有大佛寺、班竹村等旅游景点;购的方面,有横街、新昌商城、世贸广场、达利广场等购物场所;娱的方面,有江滨公园、湖莲潭公园、世贸广场、达利广场等场所。
七、景点介绍
1.大佛寺景区
大佛寺以石窟造像为特色,佛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立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弥勒佛,通高16.3米,两膝相距10.6米,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誉为“越国敦煌”。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1983年,新昌大佛寺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13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是集观光朝圣、地质科普、民俗体验、禅意休闲于一体的大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央视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等品牌。
2.班竹村
班竹村位于天姥山主峰班竹山西山麓,104国道旁,距离县城15公里,是古代天姥、天台和临海古驿道上的重要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称为“天姥门户”,是徐霞客栖游科考地,是当代竺岳兵提出的“浙东唐诗之路”重要节点。村内古遗迹众多,古驿道、落马桥、司马悔庙、章家祠堂等标志性古建筑保存较好,仿佛穿越千年历史的尘烟,散发着悠悠古韵。山村生态环境优美,峡长涧深,林森木秀,特别是新开辟的一条“登天姥高峰、游桃源仙境”登山旅游线路,以班竹村为起点和终点,从龙潭坑登天姥山最高峰班竹山,下桃源洞、枫香岭、经采药径,过刘门山到刘门坞,沿惆怅溪古驿道南行至班竹,可以说是一条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统一,现代人健身、探险、观景、休闲的好线路。目前,班竹村已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纳入《新昌县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寻梦唐诗之旅”精品线路中。
3.江滨公园
江滨公园是依新昌江而建的休闲公园,位于新昌江南岸,东至城北大桥,西至鼓山大桥。整个公园根据地形有宽有窄,宽阔的地方建有长廊、凉亭、广场、雕塑,狭窄的地方栽有花草树木,是一座综合性休闲公园。每一天,都有无数市民去游玩休闲。
4.孝行砩
古代人民开凿沟渠,旱时引水溉田,涝时开渠分水。这样的抗旱分涝水利工程叫作砩圳。而孝行砩是新昌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兴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倡导百姓开凿孝行砩的是当时新昌的知县林安宅,砩道起于东门外虎队岭,经过湖莲潭进入东洞门,绕南门口到西门外三溪,全长10里多。
5.警钟山碑亭
警钟山,原名挂榜岩。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南侵,轰炸浙江城乡。1938年,为防日军空袭,于挂榜岩顶设立防空警报台,悬铜钟一口,敲钟报警。警报一响,倾城百姓即携带“警报袋”(一种自制的布袋),纷纷出城躲避,呼称“逃警报”。挂榜岩由此而被名为警钟山。警钟山是1941年4月19日、5月19日日机两次狂轰滥炸新昌县城而酿成“新昌剩只角”惨案的重要见证者。在新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县委党史研究室积极建议下,新昌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4月10日作出决定:规定4月19日为“警钟日”,进行试鸣防空警报等活动;在警钟山上建立警钟山碑,使之成为开展爱乡爱国教育、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活动载体,成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2003年4月19日,“警钟日”开始启动,防空警报在县城上空响起。同年10月1日前夕警钟山碑亭竣工,上悬“警钟亭”匾额,南北亭柱上分别镌上楹联:“忆昔山河碎国难深多少冤魂难瞑目,喜今赤县兴警钟亢万千志士促飞鹏”,“家国仇民族恨警钟长鸣同敌忾,千秋业万世基雄心不懈振中华”。 亭内悬铜钟一口,口径50公分,仿旧制。亭中央立石碑,高2.1米,宽2.5米,碑阳刻“警钟山碑”,碑阴镌《警钟山碑记》。警钟山碑亭,2006年被命名为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新昌城墙
新昌城墙大部分已毁,仅存环城东路约720米墙段。2011年2月,新昌城墙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新昌古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主要用于防御倭寇。1965年,拆除北门、西门。1972年起,新昌城墙大部分被拆除。
7.刘阮遇仙处
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剡县农民刘晨、阮肇一起到天台山采乌药。迷路绝粮十三天,靠摘桃充饥。忽然看到山涧里流出一碗胡麻饭来,二人惊喜极了。沿溪走上三里路,发现溪畔站着两位美艳无比的姑娘。她们迎上前来,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把碗还给我们吧!”接着又喜中带嗔地问:“怎么会来得这么迟呢?”说罢,就邀请他们到家里去。那是竹瓦盖的房,里面有二张大床,挂着红罗帐,装饰得十分华美。床头各站着十名侍女。二位姑娘吩咐备饭,眨眼间,胡麻饭、山羊脯、嫩牛肉和美酒摆了一桌,都很甜美可口。然后又进来一群手捧红桃的少女,说是“恭贺你们的新郎来了”。酒酣奏乐,刘阮又惊又喜。到了晚上,让他们各睡一床,两位姑娘也进了帐,软语温存,令人乐而忘返。十天以后,刘阮请求回乡。姑娘们说:“这是郎君早年修来的福缘,何必这样急呢?”转眼间,冬去春来,百鸟争喧,频添了二人的乡愁。二位姑娘经不住他俩再三恳求,就把先前来过的姑娘们请来,奏乐作舞,设宴送行,并指明出山的道路。刘阮回到村里,面貌已全变了,房子也认不出来了。好不容易才打听到自己的第七代孙子,他们只听上辈说过远祖进山采药一去不复返的事。
8.司马悔山
司马子微路过天姥山,由此沾染了仙风道骨般的人格魅力,世人仰之慕之,唯恐会把此事淡忘了,因名此桥为“司马悔桥”。所以,《嘉泰会稽志》记载:“旧传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因以为名。”明成化《新昌县志》记载:“司马悔桥,一云落马桥,旧传司马承祯隐天台山,被征,至此大悔,因以为名,窃谓此当为处士轻出者戒。”班竹大山因此又名为“司马悔山”。
9.农业观光
桃源五月五桃、新联百亩荷塘、平湖油菜花海、望江山观光果园为南明街道的农业特色项目。近年来,该街道利用城郊优势,将农业和乡村休闲游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休闲观光果园、保护与开发古村落等项目,逐步形成了沿104国道南复线的休闲观光旅游带。
10.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队部旧址(关帝庙)
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队部旧址,位于新昌县南明街道人民中路190号县信访局处,原址已拆毁。1938年3月1日,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成立,队部设在关帝庙(今县信访局处)。政工队成立后,共产党员竺邦运、石仲华、倪寒若、俞光裕、潘蔡经、魏湘生等先后进入该队,并先后发展陈山、叶宗淦、俞菊生、俞月隐、吕再岳、梁福祥、陈健中、倪毅飞、吕福云、杨世华、陈平、孔晓飞、潘雨琴、俞琦、俞渊平等队员入党,政工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党组织的手中。在党组织的推动和影响下,政工队队员们心怀爱国热情,不管严寒隆冬,还是酷暑炎夏,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全县各地。政工队员到哪里,抗日救亡的道理和抗日的歌声就传到哪里,有力地推动了新昌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动员全县人民抗战作出了贡献。
11.显超部队驻地旧址(白沙山)
抗日战争时期,新昌活跃着一支由爱国青年吴显超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显超部队。1943年12月,与中共嵊新县委取得联系,次年在队内成立中共支部,从而成为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武装。驻地旧址位于南明街道桃源村白沙山;显超部队石演路廊战斗旧址位于七星街道上石演村。
12.湖莲潭
湖莲潭公园建于1998年,是新昌城东的旅游休闲中心,也是新昌惟一的儿童娱乐场所。2011年,湖莲潭公园(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改造工程正式被县政府列入惠民实事工程。改造工程规划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中山林20万平方米,原湖莲潭公园10万平方米(包括水面6万平方米)。按照规划设计,改造整体围绕“建设安全、舒适的健身休闲场所”的总体目标,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构筑物、山林、水面,把原湖莲潭景观区、猪头山景观区、南明路山亭山景观区等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来全面规划,主要是建设“一岛三带”,即绿岛、城市滨水广场带、诗意山水景观带、山林生态漫游景观带等四大功能区块和1400平方米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马骏 石鑫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