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勿露身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
如果此时贪食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冷饮冰啤就莫喝了,凉拌菜也最好少吃,甚至不吃。
此外,从白露起,大家应注意补养肾气,可选择每晚坚持用温水泡脚,水要没过脚踝,时间在15到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再搓热耳朵和腰部,因为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
防秋燥,多食藕和梨
白露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饮食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素食为主,比如藕、梨、百合、银耳、桔饼、坚果等,都是润肺的好食材。对于体虚者,最好通过食补代替药补,用粥作为早餐,是简单实用的防秋燥佳品,如银耳粥、莲米粥、芝麻粥、红枣粥、红薯粥、玉米粥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肺气虚和肺阴虚是比较常见的,前者的症状是易出汗(包括自汗和盗汗)、易感冒、语声低萎、脸色苍白,后者是各种“干”,如干咳、口干、咽喉干等,喜好辛辣的人,加重内热,所以肺阴虚就要多一些。
喜欢重口味的人在吃了火锅、烧烤等辛辣美食后,可以用百合、莲子等来润肺去火,对抗肺阴虚。而肺气虚的人们不仅仅只是补肺气,还需要养脾,因此,山药、黄芪就是再好不过的食物了。
及时调整饮食
白露节气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牛羊肉类等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生冷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医学研究表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在很多地区,哮喘的发病率是与食盐的销售量成正比,这说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过咸。在食物的属性中,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
在秋季养生中特别是节气的变更时,不但要体现饮食的全面调理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来预防疾病,还应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用葱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预防治疗感冒;用甜菜汁、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白萝卜、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红萝卜煮粥可预防头晕等。
秋冻也要看人来
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爱美穿露脐装,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脚部分布着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并且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所以,有“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的说法。研究证实,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白露应注意脚的保暖,鞋袜宜宽松、舒适、吸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