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出口”问题,我县自2005年开始实施了城乡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处理运行机制,至2015年已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3座城区中转站和8座城乡垃圾中转站,有效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工作,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为在全县范围内更好地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县建设局按照“总体布局、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全面实施”的步骤,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了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站的布点建设规划,年底将完成大市聚镇、沙溪镇、镜岭镇、澄潭镇、梅渚镇、巧英乡、东茗乡、南明街道、七星街道、羽林街道264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此外,计划在2017年全面铺开该项工作,完成双彩乡、新林乡、城南乡、回山镇、儒岙镇、小将镇151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加快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站建设,现已完成4个站点建设,分别位于黄坛村、棠村村、莒根村、上下宅村,站点采用“1+X”模式,即1个处置站承担多个村的可烂垃圾处置,至年底还将建设并投入使用1个城区处置中心和12个镇级处置站。
在农村垃圾运输车辆和露天垃圾池(房)的整治方面,县建设局将配合各乡镇(街道)加快整治步伐,对敞开式、不密闭的农村非环卫专用生活垃圾清运车辆进行更换或改进,整治后变为全密闭式、具有渗滤液收集装置的专用清运车辆,确保垃圾运输过程全密闭性和无抛洒滴漏问题。同时,全面摸排垃圾池(房),取消不符合标准的露天池和简易垃圾房,放置常用的240L垃圾桶(绿色);放置垃圾桶的位置同步做好雨、污水处理,就近接入污水管网,做到不积雨、污水。
据悉,目前我县农村地区实行的垃圾减量机制,先由村民按“两分法”将可烂、不可烂垃圾分类投放于统一配置的垃圾分类桶,再由村保洁员负责定时上门收集并按“四分法”进行二次分拣,“四分法”为可烂垃圾(厨房垃圾、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不可烂垃圾(其他垃圾)四类,然后进行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促进资源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