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俞颖颖 孙文涛
县公安局在把准“信息化实战警务”方向盘后,项目警官制有了升级版,信息化实战中心成立了,“天网工程”继续扩面……
“信息化实战警务”战略开展后,成绩如何?一组数据足以说明:2016年1—10月份,全县共受理刑事案件1336起,同比下降28.78%;侵财型案件988起,同比下降37.74%。
“金牌”项目再创新
“项目警官制”有了升级版
县公安局首创的“项目警官制”大家并不陌生,这项制度在2013年曾获得过“中国十大社会化管理创新奖”。“项目警官制”是县公安局在2013年年初推出的一项创新服务,最大的特点是项目推进到哪里,警务跟进到哪里。
2013年2月,通过探索实践,新昌公安针对“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提出推行“项目警官制”助推经济发展的意见,实行“一项目、一领导、一民警”的责任机制,并出台了《新昌县公安局全面推行“项目警官制”工作意见》。
关于“项目警官制”,县公安局有关领导告诉笔者:“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所在,我们要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理念,实实在在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
到了今年年初,“项目警官制”有了“升级版”。相比往年,现在的“项目警官制”更加注重服务升级,同时开展了一项特殊任务的分配,将全县五个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及其他重点建设项目全部纳入项目警官制,由百余名辖区派出所警官认领,真正做到“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警务就跟进到哪里,情报信息就延伸到哪里”。
“项目警官制的升级实施,让警务及信息情报前移,矛盾化解力度更大,全力确保了项目建设推进。”据县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信息化实战警务的开展,视频监控、微信互动等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使信息渠道触角更灵敏,也让项目建设的隐患预知和矛盾化解得以前移。
据县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围绕我县五个十大项目建设,已办理污染环境案件21起,阻碍重大工程建设案件4起,确保了全县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不管大案小案
都是多警种联合快侦快破
除了服务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公安的本职工作依然是破案。所以,能否快速破案成为群众对公安工作是否满意的试金石。
而如今,信息化实战警务的开展成为县公安局侦破刑事案件的又一利器。成立于去年10月份的信息化实战中心是该局信息化实战警务的重要载体,该中心的成立,使得原本分散在各处的零碎信息得以整合,并打破警种壁垒,探索实施“情指战”一体化运作模式,提升对案件的攻坚能力。
今年1月,县公安局澄潭派出所民警第一次切实感受到了信息化实战警务带来的巨大威力。1月17日下午,澄潭镇东旺小学附近的马路边,10岁的小女孩上了一个陌生中年男子的摩托车后不知去向。当天下午4点多,小女孩家人报警后,澄潭派出所民警很快赶到现场调查,并把初步调查结果上传至该局信息化实战中心平台,平台指挥中心值班领导立即下达了侦破指令,刑侦、网侦、情报等部门很快赶赴现场,并利用各自的优势参与破案。当天晚上7点,办案民警接回了女孩,并抓获了嫌疑人。
也许不少人会觉得碰到这样的大案要案,公安部门一定会全力破案,能快速侦破并不稀奇。
事实上,在实际的侦破过程中,信息化实战中心并没有放弃所谓的“小案件”,他们认为“小案”尤其是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侵财型“小案件”更要快侦快破,才能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今年5月初,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巡逻中发现辖区江滨公园内停了几辆无主电瓶车,里面的电瓶已经不见了。派出所民警仔细查看了这些电瓶车,在其中一辆车上发现了一张请帖,上面有被邀请人陈先生的名字。
完成初步调查后,派出所民警将情况上传至该局信息化实战中心平台,中心马上帮忙联系到了陈先生。陈先生表示,自己的电动车确实被偷了,但是觉得这只是一两千块钱的小案子,就没有报警。
虽然陈先生觉得这是小案子,但当派出所民警将案件信息上传至信息化实战中心平台后,多警种联合调查马上展开,并向派出所民警做出侦破指令。三天后的一个凌晨,两名年轻的犯罪嫌疑人被蹲守的民警抓获。
不管大案小案,只要有案件发生,信息化实战中心平台就会启动多警种联合破案程序,落实快侦快破措施。来自县公安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通过实战平台流转破案254起,当年案件破案率达32.21%,同比上升9.93%。
强化信息采集
打造数字强警时代
在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当然,案子破了,能够震慑犯罪、能够挽回一定的损失、能够让老百姓感到安全,但这毕竟是“亡羊补牢”。如今有了另外一种新说法“群众看公安,看的是发案”。
如何减少发案?新昌公安进一步建构了城区派出所巡逻、机关警力协助巡逻、巡特警24小时武装巡逻的立体化巡防体系,在城区分成三大巡区推行“有警处警,无警巡逻”模式,重点加强“1分钟控制圈”和“3分钟控制圈”两个核心圈建设。
除了巡逻、排查等传统手段,新昌公安积极强化信息采集工作,夯实基础,着力打造数据强警时代。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通过对信息的充分把握和分析,能够有效预防各类犯罪的发生。
今年4月6日,我县发生了一起感情纠纷警情,实战中心对报案群众口中的“刀”高度敏感,对该警情进行了研判,在1小时内便锁定及抓获将要持刀行凶的嫌疑人吴某,避免了一起重大凶案的发生。
在信息采集的基础工作上,县公安局更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创新推出了核录系统的“快递登记版”,通过开发寄递业务手机专用APP软件,实现对快递信息、寄件人信息“读、扫、拍、录”四个操作,不断加强对社会基础信息的掌控能力,有效填补了快递行业管理盲区。此后,这套创新做法在全省推广。
“信息采集支撑实战的作用也十分明显。”据信息化实战平台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经运用基础信息直接或间接破获刑事、治安案件170余起。而今年1-10月份,新昌主城区盗抢刑事警情下降48.63%。
与此同时,根据农村发案特点,新昌公安推出“天网工程”,在村子出入口安装视频监控,让犯罪嫌疑人暴露在监控视频之下。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安装视频监控10474只,今明两年将新增社会化视频联网建设4000只,织就一张“覆盖面广、实用性强、打击力大”的视频防控网。
加强精细化管理
全面深化队伍正规建设
今年5月,“新昌公安”微信平台曾推出了一个名叫“感动新昌警察故事”的评选活动,推出了民警卢赟、陈靖尹、宋樟兴等几个人的故事,结果有2万多名普通群众参与投票。而就在去年,新昌更是涌现了“奔跑哥”、“撑伞哥”、“蜘蛛侠”等家喻户晓的公安形象。这些公安形象就是在县公安局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全面深化队伍正规建设的大环境下产生的。
县公安局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无限忠诚、走在前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同时,县公安局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相继出台了《新昌县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的意见》、《新昌县公安局新录用民警教育培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该局还推出了每季流动红旗评比制度,不断强化民警的内务管理养成、仪表礼仪养成、执法执勤养成、窗口服务养成。
在队伍梯队建设方面,新昌公安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通过新老民警结对互助,进一步发扬公安工作“传帮带”作用,快速引导新民警投入工作,带动工作氛围积极向上。
当然,对普通群众来说,评判公安队伍形象的一个标准还包括执法是否规范。去年,新昌公安开始实施“亮灯工程”,执法办案亮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该措施促进了执法办案规范化建设,开始对办案瑕疵及时亮灯,提高了民警办案积极性、办案质量和打击效果。
今年以来,县公安局紧紧围绕“信息化实战警务”战略,注重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加强源头管理,专门设计研发警务通APP软件,将接处警现场处置、原始证据收集执法菜单植入110接处警移动警务平台,实现警情受理、处置、反馈实时化、无纸化、标准流程化,以执法源头菜单性信息化管理将执法规范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整个浙江省这一做法也是首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