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副刊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诗中的吴语
  杨眉良

  新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唐时大批诗人入剡,使新昌文化气息特别浓厚。同时,诗人们(大都是北客)也深受越地“吴侬软语”——就是南方方言“吴语”的影响,把吴语词汇写入诗篇,拓展了唐诗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表达。如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此诗押的是入声韵“谷、木、戮、肉、烛、玉、宿、屋、掬、竹”。如果用北音,因为北音无入声(“入派三声”)就不能叶韵。

  又如郎士元《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 “村映寒原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棂照数家。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令县中花。”此诗押[c]韵,不押[a]韵。“鸦”念“丫”,“家”念“各”,“沙”念“索”,“花”念“呋”,这是吴音。

  又如陈羽《送友人及第东归》:“五陵春色泛花枝,心解花前远别离。落第耻为关右客,成名空羡里中儿。都门雨歇愁分处,山店灯残梦到时。家住洞庭多钓伴,因事相贺语相思。”此诗为i韵。颈联“儿”念[ni],不念[er]。与首联“离”叶韵。

  又如苏广文《夜归华山因寄幕府》:“山村寥落野人稀,竹里衡门掩翠微。溪渡夜随明月入,亭皋春伴白云飞。嵇康懒慢仍耽酒,范蠡逋逃又拂衣。汀畔数鸥闲不起,只因知我已忘机。”此诗首联末字“微”应念吴音[mi],不念[wei],因为它也是i韵。

  同样,高骈《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五金寄予白头亲,节慨犹夸似故人。未出尘埃真落魄,不趋权势正因循。桂攀明月曾观国,蓬转西风却问津。匹马东归羡知己,燕王台上结交新。”此诗为in韵。首联“人”念[nin],不念[ren];颈联“循”念[zin],不念[xun]。以和下面“津”“新”叶韵。

  以上是唐诗中有吴语词汇(语音)的证据。此外,唐诗中还大量存在吴语方言词汇中的代词,是很具典型意义的。如人称代词“侬”“渠”“伊”;疑问代词“阿谁”“何物”“底”;指示代词“宁馨”“阿睹”“个”;实词“懊侬”“伧”(对北佬的蔑称)等。

  新昌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唐诗中也有新昌方言,如晚唐诗人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王老小儿吹笛看,我侬试舞尔侬看。”其中“我侬”“尔侬”,活灵活现就是小将、回山一带“乡下腔”的土话。 

  唐诗中说到吴语方言的地方就更多。如杜甫《怀念贺知章》:“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孟郊:“新秋折藕花,应对吴语娇。”李贺:“乱袖交竿管而舞,吴音绿鸟学言语。”刘长卿:“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亲切令人听。人听吴音歌一曲,夭然如在诸天宿。”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白居易:“语言诸夏异,衣服一方殊。”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示金陵子》:“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琴曲歌词·山人劝酒》:“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都有吴语方言词。

  有趣的是,李白还有名篇《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据赵彦卫《云麓漫钞》载:“李太白诗‘吴姬压酒唤客尝’,说者以为工在‘压’字上,殊不知乃吴人方言耳。”李白对剡中的向往那是无话可说。笔者有打油诗:“太白醒时醉时多,一醉开口便唱歌。黄河之水滔滔下,不尽长江滚滚流。”他的诗是“涌”出来的,不像现在的诗人是“做”出来的。他对吴语情有独钟,写了许多涉及剡中、越州的不朽诗篇,不及细载。

  唐诗中还有大量模仿江南情调的民歌,如“子夜歌”“子夜四诗歌”“丁督护歌”“独曲歌”“采莲曲”“竹枝词”等等都是。苏奇童有《吴声子夜歌》:“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刘禹锡有《三阁辞四声》题下注明“吴声”:“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元稹《病醉》题下也自注“戏作吴吟,赠卢十九经济”:“醉伴见侬因病酒,道侬无酒不相窥。哪知下药还沽底,人去人来剩一卮。”温庭筠有《西洲词》亦自己注明“吴声”:“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拟乐府诗歌运用吴语词汇突出江南地域色彩,使诗人们的创作更具江南情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副刊
   第05版:金色年华
   第06版:金色田野
   第07版:健康资讯
   第08版:公益广告
唐诗中的吴语
读 雨
又见巧英
徐教授(小小说)
不堪重负(漫画)
“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
今日新昌副刊04唐诗中的吴语 2017-07-25 2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