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建刚
董村村林茂、水美、石奇,村内古屋、古祠堂都有古木雕装饰,古老的习俗文化都有较好的存留。在村口左侧,是由假山砌筑的景观工程,前方是一块用多根毛竹制成的竹栅栏,上面手书“全国文明村董村村”这几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与该村打造的“红驿之旅”定位十分协调。
大自然鬼斧神工,赋予了董村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但早在十几年前,董村人对这些资源没有好好利用,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让美景走出沙溪,走出新昌,享名全国,以俞春国为首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始积极思考并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一位每年有好几次自己或者带朋友到小黄山登山的驴友告诉记者,前几年董村村是一年一个新变化,最近则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变化,真不愧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大哥”。
俞春国说,针对独特的山水资源,董村村引进资金,投资上千万元建成被誉为浙江“第一漂”的小黄山漂流,深受游客好评。去年,董村村修建了全国首条彩虹骑行道。此外,董村村还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修缮俞则祠,改建悠然居,建成俞宝宅、“发现·沙骑”民宿,引进国学馆项目,打造了一条骑行、登山、采摘、漂流、民宿等项目为主的特色旅游线路,每年都有数万人次的游客慕名到董村村登山、骑行、旅游。“今年,小黄山漂流吸引了6万多人次来游玩,带动了民宿火爆和土特产销售,更带动了村民的就近就便增收。”俞春国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提升董村村形象,村中的不少景点是通过‘借花献佛’‘借鸡生蛋’的形式,借助相关部门(单位)和个私老板的力量另辟蹊径打造的,比如入村口的假山工程,是结合交通部门的美丽公路打造的;小黄山玻璃栈道和蹦极项目,由乡贤陈定波投资800万元建设,预计明年可以正式对外开放。”俞春国说,“这些项目的实施,给董村村吸引了火爆的人气,也给村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俞春国给记者讲了个例子,他说村里有个姓梁的村嫂开了一家农家乐。得益于此前在百家菜比赛中烹饪的红烧肉得过金奖,她的饭店在漂流旺季时,一桌要翻三四次才能满足顾客需求,年收入十分可观。“另外,在旅游旺季,里泄下自然村村民有的开民宿,有的卖土特产,有的搞相关漂流服务,使得近百名村民做到了在家门口上班赚钱。”俞春国说。
今年9月,记者在该村悠然居精品民宿住宿时,发现该村村民梁志钱夫妻俩在就在这里上班,两人每个月有7000元工资,而且还有空闲打理庄稼,种点香菜、早黄白等绿色蔬菜提供给民宿。梁志钱更是一边在民宿打工,一边在石材厂干点电焊活,对收入很满意。他还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他的蔬菜不打农药,因此很受上海客人的欢迎。
此外,董村村新农村建设也大步迈进。近年来,投入巨资对道路、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组建了舞龙队、舞蹈队、腰鼓队等文艺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董村村凝心聚力,强班子、谋实事,积极探索“党建+”发展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村庄村貌、村风民风、社会治安等方面质的飞跃,先后被授予省文明村、省民主法治村、省科普示范村、省廉政建设五星级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连续9年被评为新昌农村党风廉政“五星级”行政村。
俞春国从1998年起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到现在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已经整整20个年头。坦率地说,董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0年的不足15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9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00万元,但他们不想做昙花一现的“网红村”,而是要做可持续发展的“明星村”。
“全国文明村”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含金量最高的金字招牌,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的最高荣誉。“董村村能克服种种先天不足,变成今天的示范村、明星村,关键在于人心齐,从村两委班子到党员干部、普通群众,能够凝心聚力、齐抓共管搞建设,让董村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沙溪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俞春国表示,董村村将按照“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的要求,珍惜荣誉,巩固荣誉,发扬成绩,高点定位,充分发挥全国文明村的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和推动新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全国文明村”创建活动“常创常新、常创常优”。
链接:
乡风文明 环境变美 社会和谐
我县联创联建走过18个年头
今年4月25日,县文明委部署安排66家全国、省级、市级文明单位与66个文明创建村联姻结“亲家”,切实推动2018年度“联创联建”活动各项要求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事实上,从2001年起到今年,我县联创联建已经走过18个年头,共帮助创建县级文明村211个,真正做到了“经济共建”促发展,“教育共建”提素质,“村风共建”育新风,“文化共建”富头脑,“实事共建”优环境,“和谐共建”求双赢,有力地推动了乡风文明、环境变美、社会和谐。
在联创联建工作推进中,结对单位主动向结对村输送信息、技术和经验,满足农民知识需求;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寻找产业项目,搭建创业平台,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双方共同制订发展规划和创建计划,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夯实文明村创建基础。围绕培育新农民,结对双方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形势政策、科普健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组织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和法律讲座、法制宣传等形式的普法教育。结对双方共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以“善行义举榜”“红白理事会”等为载体,组织群众性的乡风评议恳谈、“十佳民星”评选等道德实践活动,弘扬勤劳节俭、诚信谦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农村风尚。
结对单位还帮助结对村加强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农民种文化”活动,使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成为经常性项目;指导培养文艺骨干队伍,不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协助发动村民参与“清洁家园”行动、村容村貌改造、文化阵地建设和“文明村”“美丽家园”等文明创建活动;根据结对村实际需求,采取出资捐赠、技术指导等方式,为结对村办实事、解难题,努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此外,结对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素质提升和良好风尚形成;结对村发挥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为文明单位发展提供实践、体验平台,并把农村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带到文明单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出新硕果。
据悉,自2001年起,我县每两年一轮开展以“双万结对,共建文明”为主题的联创联建活动。截至2018年,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352批(次),下村指导2500多人次,落实扶持资金3200多万元,赠送图书8万多册,帮助修建道路1000多公里、桥梁12座,修建文化活动室2.6万平方米,帮助创建县级文明村211个。“联创联建”经验得到省委宣传部充分肯定,我县因此被评为2006年度浙江省“双万结对,共建文明”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