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南明街道新东社区组织的迎新春文艺演出中,一支特殊的演出队伍登上了舞台,演员们身着盛装,踏歌而行,为居民带来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查林莲子行表演,赢得阵阵喝彩。一位老人坐在台下,拉着胡琴为台上的演员伴奏,神情中流露出振奋、不舍、眷恋……这位老人名叫梁志洪,此次查林莲子行得以再度登台演出,和他付出的心血分不开。
查林莲子行起源于“御林军”
梁志洪说,他今年78岁,出生于原新林乡查林村。据文献记载,“新昌民风淳朴,然好歌舞。境内迎神赛会之风盛行,会班遍立,品类繁多,风格迥异,技艺独特。其中以莲子行享誉一方。莲子行以查林、青宅为最”。查林村的莲子行是远近闻名的,梁志洪从小就看着父兄们农闲时节走街串巷表演莲子行,耳濡目染之下,在15岁那年,他正式跟着前辈学习莲子行,加了表演行列。
“演莲子行,眼睛要活,表情要生动。”虽已年近八旬,梁志洪的眉眼手势仍然十分灵动,此次登台演出的七位演员,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查林莲子行队伍由一人领唱,左手执“龙头”,右手执棒,随歌声节拍挥舞,协调全队行进节奏。在以前的演出队伍中,领唱者多为农村“草木才子”,机敏聪慧,能够即兴编唱,唱词包罗万象,曲调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叫做“表演互动性强”,能够激发观众共鸣,深受欢迎。
除了一位领唱,莲子行队伍还有“和者”,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头扎花巾,身穿打衣,身背宝剑,腰束大带,手中拿着一副响板,随着领队的指挥,打着拍子边歌边舞,列队行进。队形有八字形、直三角形、斜三角形等不同变化。优秀的表演队伍,能做到全队的响板节拍声整齐划一,听上去是一个声音。
梁志洪告诉记者,据老辈人讲述,传说查林莲子行起源于古代的“御林军”,领队手中所执的龙头雕塑披挂着黄色绸缎,是皇帝的象征。莲子行队伍成员身背宝剑,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代表身怀武艺。走街串巷、且歌且行,实际上是奉皇命在民间暗中查访,遇到欺行霸市、为富不仁之事,就会出手相助,打抱不平。因为历史悠久,表现形式优美,查林莲子行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遗项目亟待更多传人加入
前几年,作为钦寸水库移民之一,梁志洪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故土,搬到了新东社区棣和园居住,闲下来之后,他总是想着自己演了一辈子的查林莲子行,希望能找到个机会,把演出恢复起来。前不久,得知社区要搞迎新春演出,他找到了曾经同村的乡亲们,重新拉起了队伍,结合时代特点编写了新唱词,一字一句排练,一遍遍纠正动作,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查林莲子行这一节目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演出当日,演员们唱腔高亢,步调整齐划一,台下观众连连叫好,这给了梁志洪很大的信心,但是同时,他也有自己的担忧。
“现在整个队伍只有7个人,平均年龄也偏大,我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查林莲子行,甚至参与到演出中来,这样,才能真正把这个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梁志洪说,一方面,莲子行还是有一定的受众市场,他的胞姐已经82岁,看到演出还是十分激动,甚至还想上台演出。另一方面,熟悉莲子行的老人们年岁渐长,他年轻时村里的队伍领唱已经于前几年去世,如果不加以抢救传承,很多珍贵的唱词会随着老艺人们一起逝去。“现在演出队伍用的龙头还是1997年前后一次文艺展演时做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莲子行需要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更多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