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社会民生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佛龙井手工炒制人才辈出
第十六届“天福杯”中国新昌大佛龙井茶王大赛侧记

  记者 胡秋萍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在这个机器量产的时代,手工制茶是一部分茶人对茶叶品质的追求,也是文化传承上科技所不能替代的。新昌大佛龙井茶王大赛今年已经是第十六届,继1982年出生的丁小钧获得2018年“茶王”后,1984年出生的盛超再摘“茶王”桂冠,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赛前十名中,“80后”占一半。

  茶王赛上取真经

  茶王大赛现场,组委会工作人员透露,20名决赛选手中有一对“父子兵”。

  1987年出生的陈翔在14号赛位,是镜岭镇岩泉村人,正在专心应战。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是第二次参加茶王大赛。此次拉上父亲一起参赛,一是让父亲来感受一下比赛氛围,二是希望能从其他参赛选手那里取得更多龙井茶炒制的“真经”。

  陈翔的父亲陈松初在2号赛位,今年62岁。从20岁出头就开始学习龙井茶炒制,先后在许多茶场担任过炒茶师傅。“在春茶旺季,龙井茶炒制经常加班加点,每天炒制三四十斤龙井干茶也是稀松平常。”陈松初说。

  据陈松初介绍,儿子陈翔的机炒茶叶技术比较好,每次到中国茶市卖茶叶,都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在茶商中有一定口碑。但他始终觉得传统的工艺不能丢,在龙井茶机普及之前,新昌的龙井都是手工炒的,手工茶香味会更足一点。“龙井茶炒制手势很重要,手势到位了,炒出好茶叶就基本没问题了。”看到儿子陈翔在龙井茶炒制方面的钻研和不服输劲头,陈松初深感欣慰。

  首次参赛成“黑马”

  盛超是回山镇新市场村人,出生于1984年。他14岁开始学炒龙井茶,18岁到温州帮茶厂炒茶,因技术过硬,年纪轻轻就当起了师傅。19岁那年,盛超来到杭州满觉陇工作,在帮茶厂炒制茶叶的同时,指导他人炒制。到现在,盛超炒制龙井茶的年头已经长达24年。如今,盛超在沃洲镇一家茶厂担任厂长,在中国茶市也有自己的茶行。今年,盛超更是得到了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的亲自指导。

  比赛现场,盛超精准把控炒锅温度,双手密切配合,手势非常到位,每个起落间,都恰到好处地掌控着炒锅中龙井茶的品质。尤其是辉锅阶段,盛超更是将他的技术展露无遗,在锅中甩动的同时,用几乎不可见的细微动作一点点磨着茶叶,让叶片都能均匀受热、充分摩擦,茶叶成品色泽鲜亮可人,条索挺直匀齐。

  盛超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盛行机器炒制,但他坚持每天手工炒制一批龙井茶。今年,从正月初八开始,从未间断过手工炒制。从盛超遍布斑驳老茧的左手也可以看出,他手工炒制的时日确实不短。最终,经评委综合评定,首次参赛的盛超一举夺得“茶王”桂冠,成为本届茶王大赛的一匹“黑马”。

  “80后”成绩喜人

  记者从组委会获悉,今年报名的41名选手里,有11名“80后”,最终进入前十名的有5人。除盛超外,1982年出生的陈红雷获得第三名,1983年出生的蔡仲英获得第四名,1989年出生的甄森波获得第七名,1987年出生的盛探宇获得第十名。

  蔡仲英是城南乡杨家山村人,在中国茶市经营一家茶行。在日常的品茶卖茶中,蔡仲英积累了一定的龙井茶品鉴功底,也常向县内外的制茶高手请教。“平时跟茶农交流,我能够指出他们茶叶质量的偏差在哪里,但无法指导他们炒制。”这一“瓶颈”让蔡仲英如鲠在喉。今年,借着茶王赛的契机,蔡仲英向多位历年“茶王”请教手工制茶技艺。几天的勤学苦练,让蔡仲英的右手臂酸痛不已。“重在参与,也期待小惊喜。”比赛现场,蔡仲英沉稳冷静,用女人细腻的感知精心炒制每一锅大佛龙井。经评委综合评定,蔡仲英排名第四,获得二等奖,着实让她激动了一番。

  盛探宇是镜岭镇冷水村人,今年是他炒茶的第二年。虽然是第一次参加茶王大赛,但他毫不怯场。“他天天在直播手工炒茶的。”旁边观战的群众中有人介绍。最终,盛探宇排名第十,获得三等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今日关注
   第05版:新昌警方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人文新昌
   第08版:健康资讯
我县发出新规后首张普货驾驶员从业资格证
大佛龙井手工炒制人才辈出
村民乐享调腔“大餐”
体验消防生活 增强安全意识
遗失声明
广告
今日新昌社会民生03大佛龙井手工炒制人才辈出 2021-04-13 2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