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文学副刊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07日 星期六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家笔下的文学意象“新阳”
  俞臻 摄

  棠芸

  “新阳”最早成为文学意象,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杰出诗人谢灵运的笔下。谢灵运出身东晋名门望族,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工诗善文,尤以山水诗著称。因恃才傲物而遭权贵排挤,被外放任永嘉太守,此间写下了代表作《登池上楼》,其中有流传至今的名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公久病初愈登楼远眺,惊喜发觉初春的阳光已消融残冬的寒风,温暖的春天更替了阴冷的冬天。池边生长着嫩绿的春草,园中柳树上的鸟儿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新阳”代替“故阴”成了大地的主宰,作者内心泛起阵阵波澜,多么希望随着美好春光的到来,自己被贬谪的境况也能改变。“初景”、“新阳”两句用虚笔写春天来临的总体感受,“池塘”、“园柳”两句切换为近景式的对春天的具体描绘。这是一曲“除旧布新”的早春之歌,诗句中的“生”(万物复苏)与“变”(生机勃发)是其主旋律,而“新阳”是总导演,代表着希望和未来。

  唐代以后,作为文学意象的“新阳”内蕴不断得以丰富发展,但主体始终是生机活力的象征和新时光、新希望等美好图景的代名词。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不少文人墨客选择在这天吟诗作词,借以表达新年的美好愿景。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在《元日》中写道:“神耀破氛昏,新阳入晏温。”作者在元日辞旧迎新,祝愿新年的阳光普照大地,一扫往日笼罩的阴霾,天地间充满清朗祥和之气。古人认为到了冬至阴极阳生,阴阳交替进入新的轮回,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冬至在古代是个“大如年”的佳节,庆贺祈福,备受重视。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中,有“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之句,大意是过了冬至,崭新的太阳升起了就可占候新一年的年景,那肯定是祥瑞清和的好光景。我们从中可以读到一个相同的意象,感受到一种共同的心声,就是作者在意象中寄寓的美好图景——新阳光、新起点、新希望。这里诗词中的“新阳”,是吉祥的化身,是希望的象征。

  作为文学意象的“新阳”是暖色调的,还具有诗画相融的美感,诗中蕴画。这当然源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同时也涉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快晴》诗云:“新阳苏醒春前柳,轻暖医治雪后梅。”这是一个晴朗欢愉的日子,红日高照,融和的阳光唤醒了冬眠的柳树,复苏的柳枝上探出细细的嫩芽……诗中饱含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积极开朗的心态溢于言表。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早寒》有“晓梦惊回闻早鸦,新阳出海散明霞”之句。请看,新一轮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喷薄而出,海平面上顿时布满霞光万道,那该是多么灿烂壮观的景象呵!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虽以“早寒”为题,而笔下却是红日破晓,曙光初现的好兆头,一改他人同类题材凄凉迷茫的悲伤格调,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这里的“新阳”,乃初春之阳、初升之阳,处在残冬与早春、黑夜与白昼的转折点,是新时光引领者的形象。

  如前所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二气互为消长,过了冬至阳气开始萌动,谓之阳的新生,即是新阳。南宋文学家魏了翁有诗句:“新阳拆地唤春归,生意绵绵重此时”(《次韵沪帅范郎中再和所送李季允韵见寄》),那是潜藏地下的阳气开始源源不断往上涌动,似乎要将大地裂开,热烈呼唤春的回归!一个“拆”字,用得多么传神。南宋词人石孝友有词云:“井花暖处新阳动”(《玉楼春》),井中的水悄悄泛暖,传递着地底下阳气开始升腾的气息!此时此刻,“新阳”是活力的形象代言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3版:文学副刊
   第04版:今日关注
名家笔下的文学意象“新阳”
秋的味道
倒置的世界
“昌家曲”
今日新昌文学副刊03名家笔下的文学意象“新阳” 2023-10-07 2 2023年10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