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婉晶
本报讯 在追求健康与美的当下,体重管理备受关注。自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后,各地积极响应,致力于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与技能,防控超重肥胖。近日,记者走进县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亲身体验其在政策推动下的运行模式与成果。
县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副主任护师叶妃告诉记者,减重门诊整合了营养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资源,构建全方位体重管理方案,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营养科规划饮食,内分泌科把控代谢健康,携手为患者打造适宜方案,契合“体重管理年”提升全民健康的目标。
记者亲身体验了核心检测环节——赤足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双手握持生物电阻抗传感器,30秒后即获得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等多项数据。身体成分分析显示,记者的体脂率高达45%。依据《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门诊制定了个性化饮食建议:严控碳水,增加蔬菜与优质蛋白摄入。早餐舍弃油条等高热量精制碳水化合物,改为水煮蛋、脱脂牛奶搭配生菜、黄瓜,主食尽量选择全谷物类;午餐可以选择清炒蔬菜、白灼虾、清蒸鱼、去皮鸡肉等,蔬菜量占餐盘至少三分之二,遵循健康饮食理念。叶妃解释,高碳水、高热量饮食易致肥胖,调整饮食结构能控热量、保营养,助力体重管理。
运动指导方面,鉴于记者的体脂率,门诊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五次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每次至少30分钟,同时搭配力量训练,从靠墙站立、平板支撑、深蹲等简单动作做起,每天20分钟,逐步增加个数与难度,提升基础代谢,加速燃脂,契合国家运动促健康倡导。叶妃强调,体脂率高者运动要科学、持续,有氧运动消耗热量,力量训练提升肌肉量,进而提高基础代谢,门诊会依患者情况定制运动计划。
为助患者坚持饮食与运动计划,门诊还建立微信群,鼓励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打卡。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会关注群聊,进行专业点评。例如,有位患者在打卡时晒出的午餐照片中,蔬菜量明显不足,护士立刻指出问题,并贴心地为其推荐了一些增加蔬菜摄入的小窍门,如在炒菜时多搭配几种蔬菜,或者准备一份蔬菜沙拉作为配菜。同时,护士还会分享一些食材搭配的小技巧,比如红薯、玉米等粗粮与普通米饭混合蒸煮,既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又能丰富口感。
交流中,记者了解到不少成功案例。一位因肥胖致血糖升高的患者,初诊时体重超标、行动不便、精神欠佳。坚持门诊方案三个月后,体重减10公斤,血糖得到控制。复诊时,患者精气神十足,日常行动也轻松不少。叶妃感慨,看到患者因体重管理方案收获健康,是最大成就,这体现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在基层的成效,希望借此激励更多人重视体重管理。
县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自开设以来,已助力众多患者实现体重管理目标。未来,门诊将持续优化服务、开展科普活动,响应国家号召,让科学体重管理知识惠及更多民众,推动全民参与体重管理,共创健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