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晓委 吕伯元
本报讯 眼下正值春茶采摘旺季,在小将镇罗坑山的高山生态茶园里,70余名采茶工正穿梭于翠绿的茶垄间,手指翻飞采摘嫩芽。“在这里采茶一天能赚三四百元,离家近又能照顾家里,吴老板还给我们包吃包住,真是贴心!”当地茶农李大姐笑着说道。她口中的“吴老板”,正是罗坑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吴红云。
罗坑山茶园海拔820-960米,终年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品质优异的“天姥云雾”茶。2021年,吴红云承包了罗坑山生态茶园,并着手投资建设数字化生态茶园,引入智能虫情测报、土壤监测、气象站等数字化设备,实现茶叶生产全程可追溯。
“数字化改造让茶叶品质更稳定,我们的‘天姥云雾’连续三年斩获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吴红云介绍,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和专家团队指导,茶叶外形更匀整,香气更浓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作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罗坑山茶业积极践行“共富”理念。每年采茶季,茶园为周边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今年预计需要90多名采茶工,目前已有70多人上岗,大部分是小将本地村民。”吴红云说,他们中不少人刚从奉化采完茶转场过来,既能错峰增收,又能照顾家庭。
据了解,采茶工计件取酬,每斤鲜叶30-45元,一天收入可达三四百元,整个茶季工作40天左右,最高可增收1.5万元。除采茶外,茶园还提供除草、管护等长期岗位,全年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增收。
在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大佛龙井研究院院长王校常等专家团队指导下,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通过工艺创新提升茶叶附加值。“我们正计划建设茶旅综合体,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吴红云说。
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罗坑山茶业的数字化实践为山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下一步,当地将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更多村民共享茶产业发展的红利,走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兴农的共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