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丁宽
这是一方可爱的“红土地”,新昌县革命老区石磁。
原石磁乡在县城南17.3公里处,原属儒岙区。辖石磁、后岗山、泄上、东山、东家坑、鱼子坑、上里、立庄、库头山、藤公山10个行政村, 人口5000余人。1992年归属儒岙镇。
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 溪流纵横,风光旖旎。
然而,在过去,由于这里地处偏远山区,农耕条件不佳,又受“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坊间曾云:“脚冷捂炉灰,肚饥咽糠菜。牛屎牛屙当茶汤,牛背脊等作眠床。”
但是,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民顽强拼搏、坚韧不屈、勇敢刚毅的精神。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以炽热的家国情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革命颂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1941年10月的一个晚上,东山村原姥东中心小学一间简陋的小屋里,桌上明晃晃的煤油灯发出柔和的光晕,发黄的墙壁上端正地挂着一面党旗。姥东中心小学教师,地下党员陈健中、章泰余正领着一位年青人面对党旗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低沉而坚定的声音在小屋内久久回荡着。这位青年名徐善秋,为人忠厚、嫉恶如仇,是我党在东山村发展的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2年至1943年, 陈健中、章泰余和地下党员钱爱珍、陈丽又先后秘密发展了东山村徐伯钦、徐生才、徐玉琴、徐婉仙、潘喜玉、徐如潮、潘小兆等进步青年为中共党员。1943年5月,中共东山石磁村党支部成立,徐善秋担任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成立后,在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同时,广泛组织党员和广大村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反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
1944年初,为配合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反顽斗争,加强对从天台经会墅岭至四明山的国民党顽固派的监视,根据中共新东南西分县委员会的指示,东山石磁村党支部指派当地进步青年徐满潮,以在会墅岭伪保长开办的豆腐店做长工为掩护,为反顽斗争的胜利向上级党组织递送了大量可靠的敌顽活动情报。
当年冬季,党支部又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开展了“反贪污、反抓丁、反苛捐杂税”的“三反”斗争,有力地支持了四明山根据地反顽自卫斗争。
1945年5月,在中共新南区委惨遭敌顽偷袭的危急时刻,已兼任区委委员的徐善秋临危不惧,主动协助潘震(时任中共新南区委书记)迅速向驻扎嵊东的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作了汇报,并立即作出应对,减轻了党组织的损失。徐善秋本人面对敌人盘查,机智脱险,赴四明山参加人民军队,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和解放中南、西南等战役,立下不朽战功。
1946年4月,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潘小兆率先恢复了其为书记的东山石磁村党支部。后潘小兆接任新东南区委委员、书记,在深入考察、甄别党员的同时,慎重发展进步青年入党,为整顿和恢复新东南区党组织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推进作用。
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儒岙区分部书记徐某勾结石磁村豪绅,依仗权势,随意挥霍会田、庙田租谷;又借扩充学校经费之名,强占庙田、会田、增缴租谷。徐某的恶劣行径,在当地激起了极大的民怨。根据上级指示, 潘小兆秘密串联梁刚和梁福千、潘三千、潘菊生、徐葆千、梁才火等贫雇农,组成抗租核心小组。团结全村群众,采取互相换工帮忙、联合收割庙田会田稻谷、分化瓦解敌方内部矛盾等有效措施,迫使徐某退回所占农田,并大幅度降低租谷,取得了抗租斗争的胜利。
1947年12月,针对乡长王某“违规”强抓石磁村民徐贤昌壮丁的暴行,潘小兆、梁刚组织40多名青年与王某和其所率的武装纠察队展开抗丁斗争。在上里村不仅救回徐贤昌,同时收缴了纠察队的3支步枪和部分弹药。
1948年10月,在潘小兆的领导下,东山石磁村党支部积极动员党员和村民,密切配合中共嵊新东县工委领导的新东南武工队,先后收缴了姥东乡乡长潘表焕和屯坑、里屋沿坑、岭头等、平顶山、东家坑、蟹坑、甘湾、清凉寺、立庄等地的枪支,多次摧毁班竹、会墅岭、横板桥和横渡桥车站,烧毁班竹桥,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打响了开辟新天游击区的第一枪。
同月,中共嵊新东县工委在东山村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宣布新东南武工队的成立,并任命潘震为武工队队长(后又决定潘小兆任武工队副队长)。东山石磁村党支部立即在东山村大湾口设立了由徐成心(站长)、徐相生、徐相波3人组成的秘密联络站,具体负责与天台横山、回山贤辅联络站和中共台属工委、中共嵊新东县工委的联络。同时,动员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武工队,至当月底,武工队队员已扩大到30多人。初步开辟了以东山石磁为中心的游击区。
1948年11月22日,新昌县著名的马坑等战斗在离东山村10余里的马坑等打响。此前,党领导的“铁流”部队,嵊新奉独立大队,新东南武工队共200人余人在东山村集结,东山村民进行了热烈的拥军活动。战斗打响后,东山和东家坑的村民在党支部组织下,积极主动地为前线提供情报、运送粮食、救护伤员。战斗胜利后,东山村又为重新集结东山的我方部队进行了慰问活动,并在大坑雪洞、鹰岩洞、大坑马面山、石磁江山潘雪娥家安置了重伤员,精心护理至痊愈归队。马坑等战斗的胜利,进一步打开了新天游击区的新局面。
1948年12月初,由章一萍任主任,潘震任副主任,潘景炎为秘书的红色政权——浙东行署第十办事处在东山村祠堂成立。同月,新东南武工队和中共新天县委直属武工队合并,成立了章一萍任大队长、邹逸为政委、潘震任副大队长的新天县大队。
红色政权的成立和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进一步鼓舞了东山石磁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在党支部领导下,配合新天县大队收缴了小将、坑里一带敌顽枪支20余支,镇压了敌伪分子报国乡乡长丁某。并在东山、石磁建立了徐承善为主任的农会、徐文光为队长的民兵队、潘雪娥为副主任的姐妹会。广泛开展了生产自救、减租减息、抗丁抗税和征收“爱国特捐”“爱国公粮”、建立交通联络站等活动。不仅保证了游击区的的兵员动员、后勤供应和通讯联络,而且还为我军主力补充了不少军需物资。为巩固、发展以东山石磁为中心的新天游击根据地和浙东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8年12月16日,为贯彻中共浙东临工委在新昌县彩淳乡莲花心村召开的台西临时干部会议精神,落实主力会师回山的战略决策,浙东临工委书记顾德欢等移师东山村。在17日至19日,顾德欢连续召集邵明、诸敏、丁友灿、刘发清等开会,部署1949年1月的工作,并就主力集结、侦查敌各据点和攻打县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2月16、17、19日,顾德焕在东山村接连三次给在四明山地区的中共浙东临委副书记马青、委员王起,详述了在台西集结主力部队的工作部署(史称“东山会议”)。在此期间,东山石磁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和村民就会议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
根据“东山会议”的部署,1949年1月6日,浙东临工委直属大队100余人,从四明山李家坑出发,1月12日经过东山,于1月16日到达回山村。先后与“团结”“灵活”“机动”“铁流”东海游击总队、嵊新奉独立大队、“小团结”部队等近千人在回山胜利回师。
史实证明,”东山会议”是暨中共浙东临工委作出回山会师决策后又一次举足轻重的会议。对于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具体明确会师部队、会师时间、会师地点、行经路线等,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和行动上为胜利实现回山会师,进而建立浙东中心根据地和革命力量公开领导中心奠定了基础。由此,东山村也有了“新昌小延安 ”的美誉。
解放初期,东山石磁村党支部又组织50多人的民兵队伍,参与了回山运粮、看守反革命分子和万年山、雪家坑、平年坑清剿土匪的战斗,为保卫红色政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立下新功。
相关史料记载,在革命战争年代,仅东山、石磁两村有中共党员32名,参加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地方武装力量150余人。是他们和这里的人民,以信仰和忠诚筑起了一座革命老区巍峨矗立的丰碑,而她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二
新中国成立后,石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发扬老区的革命精神,开辟了官元至石磁乡政府的县乡公路;兴建了江山水库、右竹水库、焦坑水库、东山村口水库、雌龙岗水库、强年岗水库等农田水利设施;开发了右竹水电站、江山水电站、立庄龙潭坑水电站。同时大力发展茶叶、水果等多种经营。人民生活实现了温饱,并向小康发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中,石磁在率先推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稳定提高农业生产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属集体企业有棉纺厂、胶丸厂、电镀厂、织布厂;村集体企业有石磁胶丸厂、鱼子坑胶丸厂等;个体企业主要有石磁三淡胶丸厂、后岗山和源胶丸厂、上里村岳桥模具厂和伯源五金厂等。后又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创办了十多家木制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7年,东山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重启县乡公路至东山村道路的建设。村党支部、村委班子锐意进取,妥善处置各种矛盾,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努力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经五年奋斗,1991年全长2.5公里的东山公路全线贯通。永远结束了东山村“东山四面岭,冷饭挂头颈,肚饱走落岭,肚饥爬上岭”的历史。
十多年来,老区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创业,走出了一条集红色基因、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于一体,文、旅、农、商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修复和发掘了诸多红色基因传承地。
潘念之故居。位于石磁村。一座修葺一新的四合院老宅,见证了他从青少年时代起,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组织抗日救亡和新文化运动,领导和参与统一战线斗争,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著名法学家的光辉一生。
“红嫂”故居。位于石磁村。主人潘雪娥在抗日战争中,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党组织和党武装力量的秘密交通员,并在家中设立秘密联络点,为情报传递、会议保障、集资筹粮等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周到的工作。马坑等战斗后,她悉心照料数位伤员。后担任妇女会副主任、事业干事。深受游击队和当地群众爱戴,誉为“红嫂”。
东山村革命纪念馆。位于东山村。纪念馆以详实的文字和图片,生动再现了东山石磁村党组织的成立和东山石磁人民开展抗租、抗税、抗丁斗争,建立新天游击根据地、支援马坑等战斗、确保“东山会议”召开、组织民兵清剿土匪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光辉业绩。
浙东行署第十办事处和“东山会议”旧址。位于东山村祠堂。这里又是新东南武工队公开成立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红色政权和人民武装是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诞生和壮大的,又开展了哪些艰苦卓越的斗争 ,以及“东山会议”在回山会师中的地位和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马坑等战斗遗址。距东山村10余里处。1948年11月22日,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依靠根据地人民的强力支持,英勇奋战,取得了马坑等战斗的完胜,为胜利解放浙东创造了优势条件。
东家坑“送粮小道”。全长5公里,位东家坑自然村。马坑等战斗前夜,东山石磁党支部立即组织党员、村民连夜把粮食磨成米粉,制成六谷果、窝窝头、麦饼。第二天拂晓踏着崎岖小路送至马坑等。后又冒着密集的枪林弹雨,把粮食送至每一条战壕,每一处战位。一条小道,承载着人民对子弟兵的无限热爱,谱写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壮丽诗篇。
此外,尚有东山石磁村党组织成立和活动遗址,大湾口秘密交通站遗址,东山石磁村农会和民兵连成立、活动等红色遗址。
开发和建设了多处名胜旅游观光区。
天姥龙潭景区。从立庄出发,沿龙潭坑潺潺溪流行进2—3里,突兀林郁, 怪石嶙峋,虎哮瀑、龙吟瀑、含羞瀑、跨马瀑、五级瀑,瀑瀑相叠。瀑布从崖顶陡然而泻,又形成畚箕潭、米筛潭、元宝潭、四角潭、大龙潭五个水潭。瀑声轰鸣,白练悬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潭水飞溅,又宛若一锅刚煮开冒着蒸汽的粥,村民美其名曰“哒粥潭”。
霞客古道。位于藤公山,全程30多公里。据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后》载,明崇祯五年(1632)四月十六日,徐霞客从天台山万年寺出发,经腾空山、下牛牯岭、岀会墅、入天姥至斑竹旅舍。古道景色优美,尤长15公里的牛牯岭,两侧青山叠翠、古树参天,林立的奇石如狮、似象,千姿百态。
清凉寺。民国《新昌县志》载:“清凉寺,在十八九都藤公岭上。清康熙甲午,僧天洪创建,其徒远源禅师等,又续建方丈楼、大悲阁、千佛楼。”距今已310年。寺内原有樟木雕成、大小与人等同的500罗汉。本世纪初,僧人在原有正殿、后殿遗址上重建二进殿宇。其中卵石石阶,墩形柱石、方井、水塘、石砌护坎仍为原物。有诗云“一轮清溪门前转 ,四周青山竹千竿。过往客僧多歇住,清凉禅寺万代传。”
三泄瀑景区。位于石磁村泄头岗下。泄头岗峰峦叠翠,危崖绝壁,云雾缭绕。一帘山涧溪水,从高崖飞泻而下,声似天籁荡山谷,瀑如银练垂空中。飞珠溅玉的,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霓虹。沿途又经三个大小不一的水潭,轻歌曼舞,缓缓西流。当水过村东,遇紫薇山,有半月湾、大小萝卜、上下石井和蒙泉等景点。其中蒙泉有容纳百人的山洞,洞中泉水叮咚。
锅潭休闲度假区。位于东家坑锅潭自然村。四周崇山峻林,茂林修竹。源自东家坑和黄沙坑两条清澈的溪流,在锅潭形成漩涡状水潭,随后缓缓注入三十六湾(渡)。离锅潭不远处,建有民宿和泳区。此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空气清新,环境幽雅,乃修身养性、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老区又有多地文物,可考古,可观赏。如石磁村的杨氏故居,东家坑王氏、饶氏台门。四合院结构,青砖黛瓦,高檐滴水,花格门窗,画梁雕栋。不仅观赏,还是研究明清和民国建筑的活教材。
创立和建成了若干特色农业示范园。
红岩山金果园。位于东山村红岩山, 园约300亩,主要种植优质杨梅。每到杨梅成熟季,“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所产杨梅果大肉厚,甜中微酸,轻轻咬一口, 鲜红的汁水沾满嘴唇和舌头。边采边尝,令人欲罢不能。
霞客古道竹笋基地。位于立庄霞客古道。这里翠竹连天际,林海涌波涛。全年盛产毛笋、鞭笋和冬笋,肉质鲜嫩,甘甜清香,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到此观光或采挖,还可领悟到竹笋坚韧不拔、纯洁无瑕的精神品质,给你生活带来有益的启迪。
泄头岗杨梅基地。位于石磁村泄头岗,约200亩。此地山高气爽,杨梅成熟期较长,果实硕大,味又特别甜,“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堪与岭南荔枝媲美。
长湾百亩黄桃园。位于立庄长湾。每到四月天,金黄色的花蕊在淡黄色的花瓣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所产黄桃,肉质细腻,口感鲜美,且富含维生素C、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钾等多种有益成分,具补血益气、促进消化、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村绿荫掩映,新房林立,道路宽广,河道整洁。并建有党群服务中心、图书室、村史展示室、老年餐饮中心、村民公园等公共设施。
“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老区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众多如潘念之、徐善秋、潘小兆、潘子绍、潘喜凤、潘菊生、徐成藩、徐承雪、徐承禄、张焕田等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改革开放后,老区子弟锐意进取、好学成才。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东山村6人高校中榜至今传为佳话。后又有更多学子经军校、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深造,或从军报国,或从事政务,或服务于教育和卫生,或经商办企业,在多个领域闪亮出彩 ,成为强国富民的一代天骄。
对于革命老区石磁这方“红土地”,我似乎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1988年,县委指派我兼任中共儒岙区委副书记,报到当天,我主动要求去石磁乡工作,与这里的人民并肩工作了两年。此后,我每年都去老区探望“老党员”“老三五” “老民兵”,看看曾经的同事和朋友。
在这里,我深彻地领悟到了革命者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无惧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较早成立了党组织,是浙东较早建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这一切,何尝不是凭着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对共产主义事业执着的追求?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顽强的拼搏精神。老区地处山区,但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仅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中作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发挥老区这种特有的精神,创新创业,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一座座革命者的故居和红色纪念馆,一处处革命遗址,分明能看到这里的仁人志士在硝烟弥漫中奋勇投身革命的身影。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庚续前行。
于是,我深情地爱上了这方“红土地”,乃至去热烈地拥抱她,亲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