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今日关注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百年新中之桃李风采——~~~
~~~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新中之桃李风采——
竺国强:地质科学的探索者与博物馆的革新者

  古刹钟磬,天姥云霞,穿岩幽谷,潜溪波影,得天独厚的古老沃洲,山水奇丽,人文荟萃。新昌中学钟此山水之灵秀,汲此人文之精华,英才辈出,声名远播。新昌中学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光荣史。值此新昌中学迎来建校100周年之际,校庆筹备办公室特推出“百年新中”系列文章,希望能与您一起,倾听百年回响,共览世纪风华,承醇厚校风,催新人奋进,续辉煌新篇!与此同时,新昌中学长期向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征集校史、校友相关资料,回忆、怀念新中校园生活文章,希冀以翔实的资料丰富校史,以动情的叙述鲜活记忆。

  欢迎来电垂询:0575-86230888

  竺国强,一位在中国地质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到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任教,再到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任职,竺国强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作为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的馆长,更是以超前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推动了博物馆的改革,使之成为了社会大众了解地球科学的重要窗口。 

  一 早年求学与科研之路

  竺国强,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幼丧父,家庭失去经济来源,是母亲在电影院门口卖花生瓜子,赚取微薄的收入来支撑日常生活,供他读书学习。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奋发向上的决心。50年代初,他在新昌中学读高中时,就立下宏志要当一名“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地质勘探队员。1957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他12个志愿中有10个填的都是“地质”,最终如愿考取了第一志愿南京大学地质系。 

  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竺国强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地质学的基础知识,还积极参与了各种科研实践活动。1962年大学毕业,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构造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师从郭令智教授和姚文光教授。在研究生阶段,他深入研究变质岩构造地层学方法、多期变形与构造叠加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 

  1966年,竺国强从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生毕业,由国家分配到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从此,他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了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在成都地质学院工作期间,他除了忙于教学工作外,还积极参与新疆的野外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 北极科考: 填补我国地质科学空白

  1981年至1983年,竺国强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修学习。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还结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其中,他的导师克拉达克教授时任美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委员会主席和美国极地考察委员会主席,对竺国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克拉达克教授的指导下,竺国强对北极地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7月17日至9月12日,他怀揣着祖国的期望,参加了由导师领导的为期59天的北极科学考察。此次考察目的是根据板块学说,考察斯匹茨卑尔根群岛西海岸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 

  科学考察工作的环境十分艰难。极昼现象会让人生物钟错乱,黑白颠倒,即便是北半球的盛夏时节,考察区仍然是寒风凛冽的严冬,岛上的天气就像婴儿的表情一样,一会儿开心就晴空万里,一会儿不开心就阴云密布或者大雨倾盆。此外,岛上的山非常陡峭,山坡上铺满了风化的碎石,碎石伴着积雪,一碰就会下滑,非常危险;在平地上到处是冰河、沼泽、湖泊、泥潭、流水,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重重陷阱之中。考察队员没有交通工具和辅助工具,生活用具、装备、食品全靠徒步行走、自己搬运。队员们穿着长筒雨靴,在薄冰上小心翼翼地走过,翻越一座座冰川,小心谨慎地渡过沼泽,有时候还会面临北极熊的威胁。但竺国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成功地完成了考察任务。他运用构造地层学的方法,收集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地层层序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这次科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北极地质科学考察方面的空白,还为竺国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竺国强满载北极考察的成果归来,向祖国人民汇报,先后撰写了《北极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伯顺岬地区的地质特征》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并做了30多次学术交流。近年来,竺国强还经常给学生作北极考察报告,极受大家的欢迎。北极科考归来的竺国强在讲台上30多年,为培养地质科学大军的年轻梯队,他先后主讲过《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专题》《变质与变形构造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高等构造地质学》等8门课程。自八十年代以来,竺国强先后参加了9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地矿部、新疆、浙江省等6项科研和教学成果奖。 

  三 博物馆改革: 开创高校博物馆新局面

  1985年春,竺国强被任命为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的馆长。此时正值8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的改革已如火如荼,城市中特别是高校的改革也正处在萌芽阶段。竺国强到任后,认真地调查和研究了博物馆各方面的情况,员工的思想动态、博物馆的展藏品他都了然于胸,为他将要进行的博物馆改革打下了基础。 

  在竺国强担任博物馆馆长之前,博物馆所收藏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标本主要是为成都地质学院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标本的陈列形式着重于科学性而忽略了科普性。但竺国强敏锐地预见到博物馆的另一个功能——为社会大众服务。他决定让博物馆的大门主动向社会敞开,将枯燥陈旧的展陈变得亮丽活泼,让群众们不仅能在这里“看稀奇”,还能学到关于地球的知识。 

  为此,竺国强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首先他打破了陈旧的观念和规定,说服博物馆工作人员改变以往消极等待观众上门的意识,激发博物馆活力。他提出博物馆在双休日和节假日都要开馆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理念在当时国内博物馆中都是很少见的,在高校博物馆中更是鲜见。 

  同时,竺国强还着力打造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博物馆。他提出“镇馆之宝”的理念,将极具科研和教育价值的标本作为镇馆之宝进行大力宣传;他还将博物馆的恐龙化石标本作为特色展品向观众展示,在展柜里展示了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的矿物精品和岩石矿产,扩充中厅的陈列内容并引进了科学的人文历史元素。这些创新举措使得博物馆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殿堂,而是成为一个美丽又有趣、充满了地球神奇魅力和科学启迪的窗口。 

  1986年成都地质学院30周年校庆时,竺国强利用这个契机对博物馆内外进行了大力改造。他修建了喷水池,树立了不锈钢恐龙雕塑等标志性景点;对博物馆内部进行了重新布局和装修,使得展品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他还贴上了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字和图片以帮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改造后的展厅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干净清爽,成为了学校的一大亮点。 

  四 学术研究与职务变迁

  在繁忙的博物馆改革工作中,竺国强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也因此被邀请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1992年,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竺国强作为引进人才调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工作。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他继续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组织才能,为地球科学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先后担任了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地质博物馆专委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竺国强依然保持着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他也关注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并时常与同事们保持联系。

  “我与地质事业结缘40多年了,我天生对大自然有难解的情结,能与地质结缘,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竺国强这段质朴的告白,如同地质锤叩击岩石般铿锵有力,激荡着跨越时代的回响。少年时期便立下“叩石垦壤”之志的他,用一生的足迹印证初心;在担任成都地质博物馆馆长期间,他打破传统展览桎梏,吸引无数青少年在此触摸地球脉动。这位“把山脉装进行囊”的地质赤子,用他的一生为后人上了生动的一课:科学精神永不褪色,唯有将求真务实的地质锤代代相传,方能真正读懂大地母亲写就的壮阔史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今日关注
竺国强:地质科学的探索者与博物馆的革新者
广告
今日新昌今日关注04竺国强:地质科学的探索者与博物馆的革新者 2025-07-02 2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