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形势任务和审计所处环境的深刻变化,审计工作目前正处于十分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定位国家审计机关职能,更好地履行“免疫系统”功能,是摆在审计机关和每个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试图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平时的所思所悟,就新形势下基层审计机关的职能定位作一刍议。
一、强化一个理念
审计机关是政府专司经济综合监督的机构,首要的职责就是监督,而且只限于对经济的监督。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强化一个监督的理念,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提升审计价值。
1.敢于碰硬较真。审计是一种监督行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事的是查错纠弊、得罪人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有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的勇气,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恪尽职守,做到该揭露的揭露,该查处的查处,该移送的移送。
2.善于提出建议。审计不仅要勤于发现问题,也要善于提出建议。这既是审计机关的职责所在,也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一种负责。所以,审计机关要按照“审、帮、促”的要求,通过揭露问题,进一步分析各种问题的性质及产生根源,从源头上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3.着力提升成果。审计成果的有效提升和合理利用,对放大审计成效、增强审计权威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审计机关要在认真抓好审计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审计成果管理,注重审计成果提炼,将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以及苗头性的问题注重从体制上、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对策,通过审计信息、审情反映等多渠道及时报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促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切实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4.致力促进整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审计成果利用水平、实现审计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作为基层审计机关督促被审计单位抓好整改落实,责无旁贷。一方面,要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抓好审计回访,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外力,争取党委、政府对整改落实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纪检组织部门配合、审计部门指导、被审计单位具体落实的整改工作机制,确保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二、抓住两条主线
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无论是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都是以资金、资产为切入点,即使是对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也应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紧紧抓住资金、资产两条主线来开展审计监督,否则就会偏离审计的职能。所以,要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视野,紧紧盯住关系国计民生的专项资金、财政资金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资金,强化监督,督促政府各部门管好和用好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同时要以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为主线,抓住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突出三大创新
1.管理创新。一是要强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多出精品”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选优审计项目,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放在刀刃上。二是要重视审计成本管理。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流程,千方百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效益。三是要加强审计质量管理。认真落实审计法规、准则和质量控制办法,严格规范审计行为和审计程序,确保审计质量。四是要狠抓队伍管理。健全审计人才的培养、发展、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明确和细化集中体现审计工作成果的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一支作风严谨、业务精湛、值得信赖、能打硬仗的审计队伍。
2.模式创新。一是大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尤其是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各方面对审计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要把专项审计调查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有效载体。每年要有重点的选择一些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民本民生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并形成专题报告,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二是努力探索跟踪审计。特别是要选择一些周期长、敏感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府投资项目和救灾捐赠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确保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管理和救灾捐赠资金的有效使用。
3.技术创新。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比,计算机审计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能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行政成本。为此,基层审计机关要大力推行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计算机技术应用力度,提高全员计算机运用水平,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为更好地强化审计监督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四、关注四个重点
1.关注风险。审计机关在维护经济安全运行中担负着确保国有经济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职责。为此,无论是从工作的谋划上,还是具体实施中,要切实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质量和风险,特别要突出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财政风险、资产风险和金融风险,加大地方政府负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审计监督,摸清底数,揭示隐患,促进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2.关注民生。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必须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强对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环保、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专项资金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确保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关注绩效。绩效审计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现代审计主流,是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基层审计机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按照绩效审计的方法要求,对审计对象和内容作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揭露查处损失浪费问题,提出政策、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
4.关注责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十六大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形势下赋予审计监督的新使命。所以,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各方面审计监督中,都要突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特别是要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以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正确合理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为党委、政府提供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加大问责问效的力度,切实防止屡审屡犯,有效促进政府责任的落实和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更好履行。
(本文作者系县审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