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新昌新闻          新闻专题          新昌论坛          浙江网闻
07:沃洲论坛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童黎明

  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工作的战略部署,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我县“文化大县”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促进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文化工作。设立了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出了“文化大县”建设目标,出台了《新昌县文化惠民行动计划(2009—2012年)》,在文化阵地建设、文化生活繁荣、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作了专门部署。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2008年以来,全县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并将该工程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由县领导亲自督查落实。同时,积极开展“省东海文化明珠”、“省文化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通过阵地建设和示范创建,新(改)建了一大批基层文化设施。目前,全县共有14个乡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3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268个农家书屋。共享工程乡镇(街道)支中心和行政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均为100%。县所有行政村已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有线广播“村村响”。全县共有省东海文化明珠3个,省文化示范村5个,市文化示范镇(乡)3个,市文化示范村(社区)4个。县文化馆新馆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县图书馆和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已进入土建施工阶段,正在抓紧建设。 

  (二)文化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大有效供给,着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服务车”为载体,积极开展以“阳光文化山里行”为代表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县文化馆和调腔剧团,每年创新演出内容,创排并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县电影公司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农村群众放映农业实用型、科技普及型、知识教育型影片。县图书馆配送农业、科技、卫生、文学等书籍,服务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据统计,2007年—2009年,累计送戏下乡400余场次,送电影下乡8500余场,送图书下乡11万册。 

  (三)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坚持“送”“种”结合,在“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举办农民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实施文化素质提升工程等方式,使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为激发农民参与激情,从2007年起,连续举办了四届农民文化节,举办了两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以“群众参与,群众享受,群众快乐”为主题的文化节会已成为全县人民共享欢乐的盛会。文化人才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关键。在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我县注重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业务强、素质好的文化队伍。2008年起,我县开始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200多名农村文化工作者。 

  (四)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近年来,我县文化活动在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开展。一是县级文化活动规模化。2009年起,相继举办了“狮龙共舞”闹元宵、新昌县“祖国颂”合唱比赛,新昌县大学生“村官”才艺比赛,第十一届天姥山文化旅游节,“狮龙会”闹元宵、新昌县首届天姥乡村歌手大赛,第十二届天姥山森林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并有效辐射、带动了全县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乡镇(街道)文化活动特色化。各乡镇(街道)充分挖掘各自特色和优势,积极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巧英乡的竹笋节、回山镇的茭白节、东茗乡的迷你红薯节、小将镇的森林休闲节等。三是村级文化活动普及化。随着基层文化阵地的完善和群众文化队伍的壮大,基层文化活动呈现出普及化、多样化趋势。我县基层群众自发成立了350余支文艺团队,参与人数7500余人,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9000余场。 

  二、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离县委提出的“文化大县”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亟需提高。近年来,虽然全县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理想。有的还将文化设施挪作他用或闲置。部分农村文化阵地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 

  (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有待于进一步丰富。部分文艺作品不能扣现代生活和时代脉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文化队伍人才缺乏。我县文艺专业人才少,创作和辅导力量不足。乡镇文化站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且兼职多。一些偏远行政村的村级文化队伍处于空白状态。 

  三、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为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我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县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尽快完成县图书馆和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设施设备,让综合文化站成为乡镇(街道)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管理。出台管理运营激励政策,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在促进生产生活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多样化。创作、生产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基础、广受群众喜爱的大众文化作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加强对群众性文艺作品创作的扶持,抓好调腔、越剧等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重点文艺作品创作。要适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结合节庆、传统风俗、纪念日等广泛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同时,注重活动内容更新和形式变换,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提高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办好农民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积极推进文化进企业、文化进校园,丰富和创新以“阳光文化山里行”、“阳光文化进广场”等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推进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四)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队伍培育力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育培训,选拔和培养一批在省内或市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人才。加强全县文化人才资源管理,建立各类文化人才档案库。建立文化人才服务基层、联系项目工作制度。实施优秀民间艺术传、帮、教工程。加强对群众文化队伍的管理、引导和服务,将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队伍纳入到政府监督管理之中。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培训指导、实行等级评定、开展文艺展演、实施奖励补助等方式,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促进群众性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文化活动的繁荣活跃。 

  (五)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积极疏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对公益性文化的捐赠、捐助和活动认购、冠名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群众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作者系新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今日快讯
   第03版:今日民生
   第04版:时尚生活
   第05版:新昌旅游
   第06版:金色田野
   第07版:沃洲论坛
   第08版:专刊
把准职能定位 提升审计水平
关于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今日新昌沃洲论坛07关于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0-12-17 2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