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岙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1.坚持文明建设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促进全镇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到了“四纳入”:即纳入镇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全方位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镇村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从而大大提高了镇村两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促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建立了“四机制”:一是抓好了实行党政领导责任制,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抓好了文明建设例会制,坚持每年研究安排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任务,每季度听取相关单位、人员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三是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机制,每年镇里都安排专项资金、落实专门人员,用于并推动镇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抓好了精神文明工作督查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督查相关任务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镇、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加强对全镇文明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引导。
2.坚持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抓好农民道德教育。一是在宣传教育方面。以“文明村村行、乡风代代传”活动为龙头,每年都结合法定节假日和纪念日,先后开展了“争当文明儒岙人”、“村风评议”、“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等移风易俗和道德实践活动。利用宣传栏、橱窗、墙报、公益广告牌、手机短信平台等阵地做好宣传工作。二是在制度规范方面。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树立了“乡村典章”、“村风民主评议”等农村公民道德教育品牌。
3.坚持文化传承与活动创新相结合,共创农村和谐环境。一是抓好精神传承。儒岙地处天姥山山麓,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文化在农民中根深蒂固。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村行、乡风代代传”活动,不断挖掘天姥山文化,传承文化精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儒商文化”和“扁担精神”成为了推动儒岙发展的内动力。二是建好文化阵地。全镇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村落农民公园3个,安装了健身器材等;通过文化室新建、旧祠堂翻建、老校舍改建等三种形式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0个;投资70多万元建成镇中学体艺馆,为全镇体育艺术培训比赛提供良好的环境。投资250万元建成镇文化活动中心,设置有乒乓球室、台球室、图书室、阅览室等,集老年活动中心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一个多功能场所。三是丰富特色文化。在深入挖掘汉代王母文化、六朝剡东文化、灿烂唐诗文化基础上,不断挖掘天姥山文化,鼓励扶持传统文化发展。本着“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民“种文化”活动,成效较为显著。上道地村荣获省农民“种文化”群星奖。全镇已成立了40余支民间文艺队伍,活跃在农村第一线,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举办了“天姥风情”广场文化活动、全国民俗摄影大奖赛、农民书画展览、“中山杯”篮球联赛等多项文体活动。目前,全镇已形成“镇村有场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赛”的浓厚的文化氛围。
4.坚持建管并重与点面联动相结合,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根据儒岙实际情况,结合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采取“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以点带面、建管并重”的方法,着重抓好了文明集镇、文化示范乡镇和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工作。全镇全面形成了村、企业、站所、单位、镇的文明单位群体,发挥着巨大的主体作用。一是突出集镇及重点村的基础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加快了农村环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集镇入口广场、镇文化综合中心等,在集镇东入口104国道两侧建成了千米绿色长廊和两个入口广场绿地,大大提高了集镇绿化水平。完成镇自来水厂改造工程,使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加强集镇环卫设施配套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新建垃圾箱30座,在104国道沿线及集镇重点村新建垃圾集中清运点22处,建水冲式公厕6座,新安装不绣钢垃圾筒80只、环保型分类收集垃圾箱25只,极大地改善了集镇容貌,提升了集镇品位。二是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加强集镇环境整治。对主街道路段进行全天候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委托县环卫所代为清运并实行无害化处理,并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站,推广使用生态公厕。组织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集镇街道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车辆乱停、摊篷乱搭”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强对群众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建立环境长效机制,村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几年来,儒岙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明建设思想基础方面。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不信科学信鬼神、不惜代价建庙宇、占卜算命、烧香拜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传宗接代要男孩、不愿火葬要土葬等与时代要求不合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是文明创建能力方面。群众参与性不高,文明建设缺乏长效性。目前,农村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五保”对象等,他们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不高、手段也不多。
三是文明建设经济基础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需要有经费保障,但实际情况却是从镇到村普遍反映出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经费,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是文明建设手段载体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宣传、轻过程,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现在农民的利益驱动性极强,如果创建活动没有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看到实惠和带来的变化,就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在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着力培育新农民。加强理论武装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思想观念的转变,强化干部群众的机遇、竞争、发展、市场、创业五种意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抓好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能力。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树立新风尚。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实施村风建设,深入开展乡村典章、村风评议、评星晋级等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借鉴城市社区做法,抓好阵地、队伍、活动、制度四个关键环节,切实解决有地方活动、有人干事、有工作载体、有机制保障的问题,加强民主和法制教育,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三是加强镇容村貌整治,科学建设新环境。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清洁家园、“美丽儒岙行动”,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五乱”治理,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使全镇集镇和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较大改观;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并加强文明村、文明单位示范工程建设。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文化。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新建设施更齐全、功能更完善的儒岙镇文化中心。积极推进文化进村入户,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作者系儒岙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