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林寺期间,刘勰历时五年编撰了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十卷五十篇,讨论古今文章、体裁,引用它们并评论好坏,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文学百科全书”。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这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发展到今天,已在海内外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文心学”,又称“龙学”。写完后,并没有被当时的名流们所看好。刘勰自己很看重自己的文章,打算让当时文坛领袖沈约评定一下。沈约当时非常尊贵,刘勰没有机会见他,于是背着自己的书,等候沈约从府里出来,跑到他的车前,装成一个卖东西的。沈约于是命人取来阅读,非常看重它,说这本书很是说明了道理,经常摆在书案上。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任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
刘勰写文章擅长写佛经道理,京师的寺、塔以及有名的僧人的碑文,都一定请刘勰撰写。皇帝下令让他和慧震和尚在定林寺考证、撰写经书,完成后,于是向朝廷乞求出家为僧,先燎掉了头发表明决心,朝廷下令允许了。于是在寺里更换了服饰,改名叫做“慧地”。不到一周年就去世了。他的文集在世上发行。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僧佑亲自受梁建安王萧伟之命,以目测心计办法,建造了剡石城山弥勒大佛后,延请刘勰撰写了长达2200余字的《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以其“长于佛理”之笔,文采飞扬地介绍了建造剡山大佛的详细经过和它的崇高地位,成为留存于今的刘勰唯一一篇保存完好的寺院碑记,具有较高的文献和文物价值,也是研究刘勰佛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更是传诵千古的著名碑记,与李白垂文天姥山一样成为新昌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文和金名片。
(唐樟荣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