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县农培转办初步完成了2013年全县农民培训实施项目编制工作,今年年初又及时将审核后的方案下发到各乡镇(街道)、培训基地。梅渚、澄潭、沙溪、镜岭、南明街道等乡镇(街道)利用春节前后农闲间隙组织开展了一大批农民培训,为做好新一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各乡镇(街道)、县直培训基地坚持“实际、实用、实效”三原则,紧紧围绕工作重点,分类分层开展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经营型、文艺型、技能服务型、生产型、管理服务型等五类人才为主,一季度主要开展了农村义务消防员、乡村厨师、农产品经纪人、农村排舞指导员等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重点围绕“三城四化”建设,以机械类、服务类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一季度主要开展了电焊工、车工、磨工、家政服务员、护工、中式面点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围绕现代农业万元亩产行动,积极推行“一业一训”全程式、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一季度主要开展了水果良种推广、花木嫁接、自动茶机应用、农产品安全管理等培训。
各乡镇(街道)、培训基地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通过拓宽领域、培育特色、规范管理等办法来提高农民素质。继续深化“新昌阿姨”劳务输出品牌建设,进一步细分市场,开设护工、月嫂、保洁等专业,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县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在县人民医院举办护工培训班,培训后90%都马上上岗。不断拓宽培训领域,一季度先后推出了农村排舞指导员、护工、民间文艺(舞龙)等新项目,适应了农民对培训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严格培训管理,认真实施阳光政务公开,对培训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抓好方案编制、项目审核、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等工作环节来规范资金使用;通过事前审批、事中督查、事后抽查等监管手段,提升培训质量。
(通讯员 杨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