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一说山东,隋朝末年,其祖先因罪被迁徙到中亚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一说为玉真公主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璘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璘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唐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斐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新昌天姥山因李白梦游诗而声名大震,永载史册,李白到过新昌(时称剡中)几次,留下哪些诗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比较认同的看法是,是以下二次。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湖北江陵县),与玄宗胞妹玉真公主老师天台山高道司马承祯相遇。他见李白谈吐不凡,神采飘逸,遂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以大鹏自喻,作《大鹏遇希有鸟赋》。此行游襄汉、登庐山,至金陵(今南京)后,来到了广陵(今扬州)。开元十五年(727)夏,李白从广陵舟行至剡中:“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天宝六年(747),李白47岁,重游吴越。这次出游,是与好友元丹丘约好在会稽相会。旧地重游。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又挥毫写下诗文。
但李白诗歌中最伟大瑰丽的篇章之一就是写天姥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李白与新昌关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页,它使天姥山名震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文化名山。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五年(746),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此时他准备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与东鲁朋友告别时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及意旨,也有不同说法。如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九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作,天姥山自此名垂天下。 (唐樟荣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