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人文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剡山石城寺摩崖刻石“来共点”字义再释
~~~——剡山石城寺摩崖刻石“来共点”字义再释
 
2014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公说法 群石点头
——剡山石城寺摩崖刻石“来共点”字义再释
大佛寺院内摩崖刻石 (梁新阳 摄)
  □梁少膺

  按南朝刘勰撰《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剡山石城寺(今浙江新昌大佛寺)草创于东晋,由永和初释昙光主持,是名隐岳。后高阳释于法兰在此创寺,号曰元化。至齐永明四年(486),释护来憩隐岳,游观石城。见其东骈两峰,北叠峻崿,四嶂相衔,有如鹫岳。加以削成青壁,当于前巘,天诱其衷,神启其虑,心画目准,发愿造此弥勒。“于是擎炉振铎,四众爰始胥宇,命曰石城”。护从此克勤心力,疏凿积年,仅成面璞,惜其遇疾而亡。次有释淑继之,因资力不足,“未获成遂”。直梁天监六年(507),始丰(今浙江天台)县令陆咸罢邑还乡,夜宿剡溪,忽梦沙门三僧告云,建安王(萧伟)感患未瘳,倘能完成释护所造石像,必获康复。陆咸上奏建安王,王遂遣定林寺僧祐律师专任像事,以天监十二年(513)开凿,至十五年(516)三月十五日竟工。弥勒石像“身坐高五丈”,“足至顶十丈”,可谓鸿姿巨相,诚不世之宝,无等之业也。

  建安王营造剡山石城寺弥勒像,当时曾否建筑佛阁,以护像身,此一事迹,今已无法获知。然从刘勰碑文“妆画云毕”揣想,此际或有阁、檐之建物。检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晋与南北朝颇盛行佛寺的重楼、堂阁、歇山顶之筑,如云冈、敦煌诸窟的样式。《万历新昌县志》:“后梁开平中,吴越王钱鏐赐钱八十贯,造阁三层。”此乃文献所见石城寺弥勒石像营殿建阁之最早记录(钱鏐《隐岳洞诗》:“百尺金容连翠岳,三层宝阁倚青宵”)。到清光绪五年(1879),石城寺弥勒大殿几经重建,沿变成今天所能见到的五层五楹。

  剡山石城寺又有瑞像寺(嘉泰《会稽志》:“唐会昌五年,建三层阁,改寺曰瑞像寺”)、宝相寺(同志:“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之称。正如刘勰碑记,是地崖岩攒簇,壁立千仞,故有“石城”名也。距石城寺右侧十余丈处,周围石壁多见摩崖刻字,如涂占鸿书之“南无阿弥陀佛”、毛玉佩书之“少有洞天”等。其中另存“来共点”字样,无款,其书者非但不为人晓,甚或此寥寥三字之字义亦为吾侪匪夷所思,不知所云。

  职是之故,窃于十余年前撰《“来共点”释义》。【1】关于“点”字,文中提出三说:一,释“点缀”,语出《世说新语》卷上之上《言语第二》“司马傅斋中夜坐”条;二,释孔子弟子曾皙,名点。语出《论语》事,子路、冉有、公西华相继言志,孔子点到曾皙时,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舞雩,咏而归。”子曰:“吾与点也。”并引杨树达言:“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的缩影也。”【2】三,释古代佛寺乐器——点(武乘)。据《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点”即云板。《红楼梦》第十三回:“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点”是佛教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来共点”是否书者为佛寺,乃至佛教辉煌之祈语?恐穿凿附会,曲解原意之嫌,固守“不知为不知”之训,鄙文只作推度,未敢遽下定义。然深信,石城寺之“来共点”,必有所本,纯非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而作杜撰臆造。

  癸巳(2013)暮冬,鄙有苏州之行,某日至虎丘云岩寺,偶见石壁摩崖上刻唐李阳冰篆书“生公讲台”四字,旁刻元顾瑛《生公石诗》:“生公聚白石,麈拂天花坠。可怜尘中人,不解点头意。”又刻明嘉靖己未(1559)沈应魁诗:“说法非说法,了悟空自色。石闻犹点头,人胡不如石。”故就剡山石城寺摩崖“来共点”之字义,另有思考,兹略加申叙,再释于下。

  晋佚名《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

  (道生)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此故事亦见《佛祖统记》卷二六。梁慧皎《高僧传》卷七《义解四·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

  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贱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道生)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夺之声,纷然竞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阿(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道生)初投吴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

  道生师天竺僧人竺法汰,故有竺姓。十五岁登坛讲法,二十岁上庐山讲授佛法,潜心研究此时刚入中国的《涅槃经》。《涅槃经》亦称《大本涅槃经》和《大涅槃经》,当时只有部分译出,即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卷《大涅槃洹经》。《涅槃经》中有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说,【3】道生剖析主旨,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即刻引起旧学守文之徒激烈反对,被目为邪说,摈出僧团。离开庐山后,道生流浪到苏州虎丘山讲法,聚石为徒,当讲到《涅槃经》中“一阐提”有佛性之时,群石皆为之点头。至北凉玄始六年(417),昙无谶译出全部四十卷《涅槃经》,元嘉七年(430)传至建康(今南京),《涅槃经》中果然存“一阐提人有佛性”,皆可成佛语。道生之说正确,大众这才服膺其识见之卓越。“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不胫而走,千古传唱。譬如,清俞樾《余连村劝善杂剧序》:“谁谓周郎顾曲之场,非即‘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地乎?”蒋士铨《香祖楼·情转》:“陛下这番劝化,可令顽石点头,泥牛转磨矣。”比喻道理讲得透彻,足使人信服。又如《五灯会元·黄龙南禅师法嗣·保宁圆玑禅师》中亦运用了此典:“道源不远,性悔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直饶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弄来多虚不如少实。”

  吾国佛教,来自印度。汉永平三年(60),天竺人来华,明帝尊之,“遂视为异闻,而传播于后世”。【4】佛教自汉迄清,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但历史上也出现过几次灭佛期,造成佛教事业之颓废。如唐会昌时,武宗迷恋道教,排击佛教,天下寺院尽毁。宋至清初,佛教前途,欣欣向荣。然“咸丰年间,洪秀全特起于广西,建立太平天国,以耶稣教为号召,自称上帝之第二子;对于异教,一切排斥;故无论佛寺以及民间祠庙,师行所至,皆首先焚毁,神像经卷,破弃无遗,佛教上所受影响,殆匪细也。”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入剡县,石城寺归于灰烬。自清中叶后,佛教渐衰,“加以太平天国之到处摧残,东南佛法,不绝如缕;同治以来,所以能重整旧规而兴复之,驯致清末民初居士勃兴者;以数十年中,比丘居士,皆有杰出之人;提倡宏布,各尽心力故。”【5】其后东南佛教之复兴,实与比丘居士之勃兴有极大关系。唱导宗风,严整规模;参方禅和,其有功于佛门,实非浅鲜。苟明于此,则知剡山石城寺摩崖“来共点”三字,抑是当时博通经藏之比丘居士为振兴佛寺,见是处群石遍布,辄以众生熟知虎丘山“道生说法,顽石点头”之典,启导敬信,以逐己愿乎?然此陋俗之见,是耶?非耶?姑存一说,于此云尔。

  附带提及,剡山石城寺摩崖“来共点”一侧旁刻“丁丑五月徐生翁”,世人以为“来共点”乃徐氏所书。徐生翁,绍兴人。早年嗣李姓,名徐,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是近代书法大家。徐氏书法,风格特独,点画朴厚,结构古拙,颇存汉魏六朝遗风,而“来共点”书体则丰润温醇,和静秀婉,概而言之,两者体貌格格不入,“来共点”实与徐生翁无关。丁丑(1937)五月,徐氏六十三岁,抵石城寺,只是题了名,仅此而已。上揭“南无阿弥陀佛”字迹,署名涂占鸿,此刻涂氏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另据《浙江通志》,涂氏,号松门,奉新人,有《论书录》行世。另“少有洞天”,署名毛玉佩。毛是奉化溪口人,嘉道间著名书法家,笔力惊艳,名满江浙。因论“来共点”书法,故于石城寺摩崖相邻三刻一并拈出,记于篇末,抑可佐证“来共点”其出于清人之手笔无疑焉!

  注释

  【1】梁少膺《“来共点”释义》,见《闲斋随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2】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一阐提”(lcchantika),佛学术语,意为无成佛之性者。《涅槃经(五)》曰:“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指断了善根,永离善心者。据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佛学书局印行,2004年。

  【4】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第274—2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原载《绍兴史志》2014年第二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民生
   第04版:健康资讯
   第05版:新昌风景旅游
   第06版:人文
   第07版:环保之窗
   第08版:专刊
生公说法 群石点头
广告
今日新昌人文06生公说法 群石点头 2014-08-15 2 2014年08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