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僧祐所建石弥勒像相得益彰、堪称双璧的是刘勰《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誉称该像为“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也。”“梵王四鹄,徘徊而不能去;帝释千马,踯躅而忘归矣。”真不愧为《文心雕龙》作者,碑文长于佛理,又闳中肆外,神情四溢,促使人们神往,作者好友僧祐自受敕命亲赴石城山现场指挥造佛之事,最终能完成这一庄严使命的情形。《梁书》刘勰传称其“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为制文。”但今天也都已散失不存,这篇长达2200余字的碑文成为刘勰《文心雕龙》以外难得的仅存名文。
这里,必须补充一点,因刘勰碑文中有“像身坐高五丈,若立形,足至顶十丈”的记载,被后人误解为,该像原来好像站立的模样,其实,这是后人不了解造像之初,僧护在此挚炉发愿,愿凿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尊容。但岩石就这么高,造十丈之佛非其所能,就让佛像坐下来,这样刚五丈,那么如果站起来,则十丈了。“若”是假如的意思。坐高五丈,假定立形的话,像高将达十丈。坐高五丈的佛可以收到立形十丈高的效果。这是造像人员节省人工、材料的一个巧妙办法,不光敦煌、云冈、龙门、佛光寺的造像采用此办法,连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大佛像也采用这种方法的。
(唐樟荣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