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人文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4年08月26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佛寺双璧——石弥勒像和刘勰碑记(下)
  受梁武帝之敕令,直接指挥石佛建造的僧祐,在《高僧传》中也有传记,本姓俞氏,生于建康(今南京市),在齐梁佛教史上是一位留下不朽业绩的名僧。他初出家于建初寺,后避至定林寺,从法达、法颖专治律学。又巡礼于阗、龟兹而随于法显门下。还出入南齐的文惠王、竟陵子之门,和孙约、刘勰等文人也交往甚密,有《弘明集》、《出三藏记集》等著述传世,《高僧传》记曰:“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今上武帝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皆敕就审决。”光宅寺位于当时丹阳的秣陵(今南京),摄山大像在南京栖霞寺,至今已经毁弃不存,剡县石佛即今大佛寺石弥勒像,成为僧祐杰作仅存硕果。它的价值在于,此佛像出于如此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高僧之手,是千古难得,可遇不可求,此其一;其二,他“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他完全是凭着经验,而不是以尺寸标准建造大佛的,他以目准心计,遥控指挥,而建成佛像,虽比例未必协调,但视觉效果极其佳妙,成功不可复制,而且僧祐作品,现存仅此一例。岂不真的成了“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与僧祐所建石弥勒像相得益彰、堪称双璧的是刘勰《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誉称该像为“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也。”“梵王四鹄,徘徊而不能去;帝释千马,踯躅而忘归矣。”真不愧为《文心雕龙》作者,碑文长于佛理,又闳中肆外,神情四溢,促使人们神往,作者好友僧祐自受敕命亲赴石城山现场指挥造佛之事,最终能完成这一庄严使命的情形。《梁书》刘勰传称其“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为制文。”但今天也都已散失不存,这篇长达2200余字的碑文成为刘勰《文心雕龙》以外难得的仅存名文。

  这里,必须补充一点,因刘勰碑文中有“像身坐高五丈,若立形,足至顶十丈”的记载,被后人误解为,该像原来好像站立的模样,其实,这是后人不了解造像之初,僧护在此挚炉发愿,愿凿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尊容。但岩石就这么高,造十丈之佛非其所能,就让佛像坐下来,这样刚五丈,那么如果站起来,则十丈了。“若”是假如的意思。坐高五丈,假定立形的话,像高将达十丈。坐高五丈的佛可以收到立形十丈高的效果。这是造像人员节省人工、材料的一个巧妙办法,不光敦煌、云冈、龙门、佛光寺的造像采用此办法,连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大佛像也采用这种方法的。

  (唐樟荣 撰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民生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人文
   第06版:法治之窗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专刊
匠心独运 别具格调
大佛寺双璧——石弥勒像和刘勰碑记(下)
田园佳趣图(国画)
广告
今日新昌人文05大佛寺双璧——石弥勒像和刘勰碑记(下) 2014-08-26 2 2014年08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