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悔山,在今新昌县东四十里,俗称班竹大山者也,山势挺拔,直插云霄,旧志传云,以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应诏,出桐柏山白云观赴京,途径此地,大悔落马,班竹山即以悔山名,山下有班竹村,临涧有石桥一座,古树参天,青藤枝蔓,蓊郁森然,出去,便是平川,当年司马或许在此彷徨徘徊,但最后还是挡不住诏旨之重,只好策马扬鞭而去。司马承祯此次应诏出山,后到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与李白相遇,一见大喜,盛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云游八极之表,李白则把他比作稀有鸟,两人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交,司马承祯还向他介绍天台山及剡地风光,让他一出四川,就写下“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此次出川,是否直奔剡中,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李白的意思,在诗中说得很明白,他之仰慕剡中,并非仅仅因为鲈鱼鲙而已(那也是剡中特产),更因为剡中名人高士遗迹斑斑的沃洲天姥这些在东晋以来就享有高名的名山。唐诗之路如果存在,那么应该以孟浩然开其端绪,李白达于高潮,李白在这条诗路上的影响是别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但李白的入剡,而且非仅一次二次,应该说司马承祯起到引导作用,这也是司马此次出山带来的后续效应,在此值得一记。因司马出山一事,新昌留下悔山悔桥,成为名胜,供后人瞻仰徘徊,清代文学家袁枚有司马悔桥诗云:“到此方才悔念生,我来桥上笑先生。山人一自山居后,梦里为官醒尚惊。”另又有诗云:“当怜司马悔,大道罕知音。涉水滋惆怅,归来抱素琴。”
(唐樟荣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