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学副刊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五八、飞卿拜仙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姥茶话续集
五八、飞卿拜仙
  作者:石永彬 徐国铨

  梧桐叶落至暮秋,红梅凌雪岁将过。冬去春来百花绽,玄机观前客来求。又是一年,有一宾客前来玄机观拜仙。此人头戴蓝色纯阳巾,身着蓝色宽袖长袍,腰束朱红丝带鸾绦,背着一柄浙产龙泉宝剑,下颔飘动五绺黑须,淡黑脸庞,透出光鲜,显现出四方游侠的方士风貌,配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出一派仙风道神。此人来到玄机观东园门前,拉响了门铃。在一阵叮呤呤清脆铃声的召唤下,从东厅走出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的小道姑。她步若行云寂无声,打开园门,彬彬有礼,轻声宽语地朝来客施礼说:“客官万福!”来客也躬身答礼说:“谢礼!”小道姑紧接着说道:“有烦客官往上一看。”那宾客仰头往上一看,只见门上悬有匾额一块,上书“无诗毋进”四个金色篆体大字。那客官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方锦笺,上有诗文一章,题为《侠客行》,下书诗文六句,云: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微红粘余血。

  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

  诗的开头一句,写的是来客的出发地点,乃是河南洛阳城的鸿都门,当时阴云笼罩着全城,向前看去天昏地黑,但侠客还是出了门。第二句写的是侠客所带的宝剑非常锋利,寒光如水,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沾上鲜血一般,伴随着侠客游走四方,吓得歹人退避三舍。第三句写的是坐骑白马,陪伴着侠客在黑夜里狂奔,还发出了一阵阵嘶鸣,打破了深夜的寂静,穿过白雪皑皑的大道,来到长安探望一个人。小道姑虽不通诗文,却会识字。她被诗中的意境所动,马上打开东园正门,请客官进园坐于花亭上,端出早就准备在这里的一紫砂壶的茶以及三碟茶点,请客官稍坐,返身把诗稿送入东厅内。客官揭开紫砂壶一闻,就觉得有一股清香直贯头顶百会穴,令人振奋。饮了几口再揭壶盖,见茶汤中间浮起一朵白花,如新开的一般,四周聚集着绿中带白的茶芽儿,向人展现它的风雅。客官又盖上壶盖,从壶嘴慢吸数口,又是一阵清香,原来这茶就是“二白茶”,出自扬子江南。客官再看三碟茶点,一是大小如秋桃的小饼,放入口中就自动粉碎,不必咀嚼;二是状若螃蟹,乃是用麦粉油中沸煮而成,其名就称“麦蟹”,吃起来又香又松;三是状若蚕蛹,颜色金黄,吃之外脆内软,润之又甜。客官尝过“二白茶”与“三茶点”,突然从记忆中悟出,其源出于剡东天姥,天台铜柏。他曾用过多会。当地百姓常在喜庆日子用之,俗名称“桃酥”、“麦蟹”、“金枣”。就这样,他食欲大开,把这些茶点一古脑儿食之于肚。不一会,小道姑从东厅开门出来,走到客官的面前,非常非常恭敬地行了一礼说:“先生,咱家女冠拜读诗文后,知你才高,有请进东厅一坐。”宾客欣然答道:“诺!”答罢就起而拂拂衣襟,跟着小道姑往东厅宽步而去。大约在花径上行至五百步之遥,便手扶雕栏拾级而上,就入之东厅,突感气宇不凡,抬头一看,这东大厅好不宽宏,两侧各有十八根廊柱。一律大红为衬,黄金为饰,上描百鸟竞飞,百花争艳。两柱间均有雕棂为栅,伏于窗框内里。窗下各有黄檀或红槲桌椅无数,数不胜数,铺排开来,至少有半千坐席。聚集一堂共开茶宴酒席,同观百戏歌舞,可眼前仅置一桌于大厅中央,桌上放一紫砂壶,另有三碟茶点,四件文房墨宝。小道姑眼瞄紫砂壶与茶点碟,臂展风翅,指捏兰花,敬请客官入座品饮香茗享用茶点。此壶茶与上壶茶大不相同,此茶名为“红男绿女茶”,红男指桂花,绿女则为茶芽,两者一调合,香味特浓郁,当为晚唐茶冠。三碟茶点也与上三碟大不相同,虽同入一地一源,然大相径庭,色香味迥异。这三碟茶点:一是“春卷含心”,将薄似纸张的春饼卷入鲜红瘦肉馅,均切三寸一段,用菜籽油沸煮而成;二是“芝麻条”,以白芝麻揉合米粉,制成条状再油沸而成;三是“胖大海”;用米面粉裹以饴沙而成。客官曾走游四方,是见多识广的豪客,经他一看就知,后三碟茶点也是来自剡东天姥,天台铜柏。他心中虽有一惑,为何玄机观中茶点都会来自同一源?但他也不去多究,也就将这三碟茶点啖之于口,咽之于腹。饮罢食毕,小道姑又来到客官的面前作躬身一拜道:“我家女冠,请先生再赐一诗。”那客官应了一声“喏!”由小道姑匀墨,客官提笔在素笺上直书一诗,顷刻即成,曰《宿一公精舍》:

  夜阑黄叶寺,瓶锡两俱能。

  松下石桥路,雨中山殿灯。

  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

  还笑长门赋,高秋卧茂陵。

  这首诗是客官夜游天姥山东山寺的即兴之作,想不到来至长安玄机观竟会吃到来自天姥山的深山茶与茶点,便情不自禁把这首即兴之作又来一次即兴,把这首诗写了出来,交与小道姑去送给玄机观的女冠。小道姑把这首诗送上东厅阁楼上。不多时,就听得东厅阁楼上响起急切的脚步声,接着是下楼声。随之是一刹那的沉寂,咕拉拉的一阵响,东厅旁门被砉然洞开,显示出鱼玄机的身形。她已比在襄阳时成熟很多,再加一身道装,带出浑身仙风道骨,双目紧盯住那客官,嘴唇在微微抽搐,一步一步地走近了他,他也一步一步地走近了她。两人四目互相紧盯对方,相互颤抖着对看了许久。鱼玄机终于感情爆发了,她喘着气说:“飞卿!你到哪里去了?直到今天才来看我!你终究到哪里去了?”所称飞卿,就是温庭筠,他听到鱼玄机这样责怪他,很不好意思地说:“蕙兰,你妈妈在襄阳可好?”鱼玄机见问,不由得两泪直流,哭着说:“我将妈接到长安,在道观只过了二年安稳日子,教会我们做茶点的手艺,就抛下我归天去了!只让我一个人活在世上,我鱼蕙兰好苦呀!”说完就带着一头汗水和泪水,扑向温庭筠,抱住他的项颈不放,一个劲地往温庭筠的脸上擦泪水,害得温庭筠很不好意思。他看了看站在身边的小道姑,羞得脸上热辣辣的,就附在鱼玄机的耳朵说:“蕙兰,她在看着我们呢!多不好意思呢,快放开我,我们坐下来说,好不好?”鱼玄机不但没有放开温庭筠,反而搂得更紧地说:“我如今无爹无娘,只有你一个兄长!”鱼玄机把头一侧,偎在温庭筠的胸脯上,咬着牙说:“我一定不放你走!”温庭筠很受感动,一边用袖口替鱼玄机擦眼泪,一边温和地说:“蕙兰妹子,你放心,我是不会走的,多亏令孤丞相向皇帝推荐,让我在国子监任助教,上个月已经到任,将在长安居住。我会常来看你的,你尽可放心!”鱼玄机听罢,欣喜若狂,将温庭筠搂得紧紧的,还撒着娇说:“不,我要你住到这里来,早晚可以见面!”温庭筠面露难色,对鱼玄机说:“这……恐怕不太好吧!”站在旁边的小道姑过来插言说:“这有什么不好的呢?你是姐姐的亲人,就是我的亲人。我们一家人,就应当住在一起!”鱼玄机又插言道:“绿翘说得真好!”原来这小道姑就是绿翘,她又接口说:“我们姐妹保你住得好,睡觉休息有闺房,读书写字有书房,招待朋友有客堂,入浴洗涮有澡堂。我姐妹保你三餐吃得好,菜肴我来烧,餐餐花样调,大哥你就住下来吧!”温庭筠听绿翘话语说得伶俐,由不得笑了起来,就问鱼玄机说:“绿翘妹妹俗姓是甚?”鱼玄机也笑着与绿翘同声回答说:“俗姓黄,现姓韩。”温庭筠觉得很是新奇,便念叨起来:“黄韩六巧,六巧,真巧!”就这样,他就在玄机观里住了下来!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温庭筠和鱼玄机一个是孤男,一个是寡女,却写成了一部“大悲咒里的大悲书”。他住在玄机观里受到玄机、绿翘两个妹妹的细心照顾,可他有福不会享,仅享了十个月,就生起病来。这病有点蹊跷,他的朋友杜羔说他这病是打光棍滚出来的,光棍汉明里自由自在,任意走游四方,实地里无人关照,饱一顿,饿一顿,毛病就出来了。温庭筠的病好怪,开始时三餐用罢馔,肚气往上冲,就要打嗝,打会儿就停止,只是肚子里很不舒服。鱼玄机就拿出舅父给她的剡东天姥山茶,加上姜片烹煮成汤让他喝,果然止嗝,肚子也好受了点。既然饮茶有效,玄机与绿翘也就不把这病放在心上,以为嗝来茶姜止,非常便当。谁知当年年底气候寒冷,风雪交加,冰凌参差,玄机观中剡东天姥茶存量有限,那里经得起温庭筠的长期连续消耗。常言道:“良药常用则疲”,何妨茶与生姜,到了年底已是一叶无剩。玄机与绿翘只得用陕西产的紫阳茶代替。初时也能见效,时间一长效用渐淡,直至不见生效。请方医诊治只说病入膏肓,无药可治。再请太医,断言更凶,说是早作准备,必然归天。到后来三餐难以下咽,强行吞食,则恶心翻吐,一定得戽底吐尽,出血方休。温庭筠深知自己将死,托人请来在长安做官的好友杜羔,要他雇人用马车将自己运到长安东门外灞陵山神庙安顿。鱼玄机与绿翘听了不忍,千言万语劝解他留在玄机观内。温庭筠悲惨惨地说:“人之将死,其言亦善。玄机观是贞节烈女修道的所在。如若让飞卿死在这里,必然引起流言蜚语,到时有口难辩,必然毁却玄机观的名声。吾温庭筠与玄机,绿翘二位妹子虽然光明正大,但人言可畏,纵然巧舌如簧,也难分清黑白,世上多少冤枉事,从何而来呢?屈原投江,子胥悬首,李陵碰碑,岂能一一剖白。我若死后,请杜羔兄代为葬殓,两位妹妹还是远之为上。”温庭筠说完这一席话,已是气喘吁吁,上气接不得下气,闭起双目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杜羔与鱼玄机,商议几番,觉得温庭筠所言,句句在理,决定依照他的意思去做。杜羔从襄阳请来几个亲朋好友和家员,赶着自家的马车,从玄机观将温庭筠送至长安城东门外十多里远的灞陵山神庙安顿,并留下两个亲信家员在那廂照料。此时,温庭筠已呈昏迷状态,过不了几天,他终于闭紧眼睑归天去了,享年五十六岁,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他的一生。死后第二年,杜羔又派亲信家员去剡东天姥找到鱼玄机的舅父,要来一大把茶籽,撒于温庭筠坟茔周围,当年就长出茶苗,再一年又长成一片小茶树,总算圆了温八叉的“绿茶梦”。

  唐懿宗李漼在位执政十四年(公元860年~公元873年),当年虽然天下多灾多难,可终于让他勉强维持下来。温庭筠死后第二年,鱼玄机抑郁而亡,终年二十五岁。到温庭筠死后第八年,懿宗皇帝青春不久,溘然长逝。由唐僖宗李儇即位,第二年天下饥荒,发生王仙芝率领饥民起义。第三年又有黄巢起义。唐室天下就此走向混乱衰败。因天灾人祸,茶业也频受摧残。唐皇朝败落之后,代之而起是五代。所谓五代就是五个短命皇朝,都以大梁(今河南开封)为京城,分别是后梁(十六年天下)、后唐(十三年天下)、后晋(十一年天下)、后汉(三年天下),后周(九年天下),总共只有五十三年天下。这些短命皇朝相互间勾心斗角,哪有精力关心民间百业,茶业走的是下坡路呢。倒还不如十国,所谓十国就是十个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权,使其域内处于相对的安定。当年浙江全境与江苏部分地区建有吴越政权。吴越王钱镠临安人,出身贫寒,年轻时贩卖私盐为业,常遭官府追捕,曾贩盐途经剡东石牛镇,官兵闻讯追捕。他只身避入石城寺,受到僧众掩护而脱险。离寺时在佛前许愿:“如有出头之日,必兴寺礼佛。”当建立吴越国称王后,竟忘此事。夜梦有老僧诫曰:“许愿不还,何以取信于民?”醒后顿悟,遂赐钱八十万在石城寺起三层弥勒宝殿,又建屋三百余间,赐名“瑞象寺”。从此,寺院香火鼎盛,甲于东南,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吴越王钱镠开始析剡东西十三乡置新昌县,县治设在石牛镇,即今大佛城附近一带。吴越管辖浙江全境及江苏部分长达七十七年(公元902年~公元979年)直至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四年才归于一统。这时,北宋建立已有二十四年,才由吴越第四任王钱弘俶归顺北宋,实现全国统一,中间也没有经过战争,而北宋第一代君皇宋太祖赵匡胤已经过世四年,故而江浙的经济,包括茶业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到了北宋立国之初,国情平安,经济繁荣,茶艺比起唐代有很大的不同。唐人饮茶喜欢添加辅料,如姜、葱、蒜、橘皮或花卉、香草等加以烹煮,可是这样就改变了茶的原汁原味,又削弱茶的原有功能,如提神、清心等。因而茶圣陆羽并不主张加料调味。到了宋朝,茶的种植、选种、选土、选水、选地点朝向,都较唐代有更大的讲究,致使茶的品质不断提高,茶味也越来越佳,这与茶的“点泡法”不无关系,与茶艺、茶具的讲究也有因由。从此,再也不添加辅料。不过,宋代的饮茶法是唐代饮茶法的延续,可是比唐人饮茶法大有进步,其程序化缩减,当时流行的程序叫做“点泡法”。宋人的“点茶”与唐人的“烹茶”大相径庭,其不同的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茶味”,方法的焦点在唐饼(茶)宋散(茶)。

  北宋初实现了皇朝的大一统,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乐业之一就是扩大“茶”的种植面积,出现以茶为业的“茶人”、“茶商”、“茶市”、“茶店”、“茶馆”,其规模与数量,相对大于或多于唐代。甚至出现向东南跨海渡洋营销茶叶的海客,向西北用驼马沿丝绸之路至波斯、色目营销茶叶的驼客。为了保证运输的方便,并保证茶的贮藏,才不得已把散茶做成茶饼运到营销地,饮用时再把茶饼碾碎点泡饮之,实为不得已为之的办法,这样无异是倍感辛苦之事。北宋真宗天僖四年(公元1020年),时人称其为“庚申年”,宋室江山相对稳定。在浙江新昌县天姥山东麓古越道南侧,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中水流不大,却终年不断流而水清见底。水中鱼虾虽小,可鲜活得很,时作跳跃冲波,因此地人迹罕至,故其声清晰可闻。溪侧有山峻峭,从山脚至山顶长满古松,郁郁葱葱,棵棵可作栋梁之材,阳光难得从缝隙中射入。山风拂来,飒飒有声。惊起坐窝飞鸟,如箭射入蓝天,喧喧嚣嚣,最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幽静之处,溪边竟有人筑起茅房五间,茅房四周还点种着茶树千棵,间隔着水田数亩,幼苗嫩绿欲滴,活画出一幅“深山幽居神仙福地”图。这里居住着一男三女,男的姓黄名山侬,五十上下年纪,身体硬朗,腰肢结实,个子不高,是一位务农种茶的高手,他不仅会种茶,更会制好茶。他制出来的干茶,拿到会稽平水茶市场去卖,肯定会得个好价钱。他又在古松林中放养着一牛一马二骡四驴,还有露牙舞爪的大个子家犬。只要他呆在家中过日子,是没有人敢来欺侮他的。三个女的,一个是他老妻,二个是他女儿,一个十九岁的是他的干女儿,名叫黄翠飞,十七岁的那个叫黄翠玉,是他亲生的老来女。两个女儿都生得漂亮,又正当青春年少,可比作绿茵丛中一对红杜鹃,真乃娇小倩矣!黄山侬却也是个苦人儿,他与老妻二十五年前有过一对双胞胎儿子,已养到七岁时,这对孩子长得十分可爱,俩夫妻真是日日欢天喜地,夜夜安安静静。谁知祸从天降,原由出在那时未养家畜,养牛马骡驴。养骡可以背负茶筐去走平水,养犬可以看家护院。有一年,黄山侬的茶收获特好,无论数量质量都好,夫妻俩人各肩挑着两篓筐茶干去新昌石牛镇赶集卖茶。因黄山侬制成的茶档次高,具有翠绿之中缀有白毫,貌似青松白雪,形成了青松般的坚贞,白雪般纯净之品质,赢得了平水茶商与他约好,每斤干茶价钱三两银子,四篓筐干茶约六十斤,估计可得银子一百八十两。这个数目不算小,夫妻俩心中也很激动,为得要应约向茶商交货,夫妻二人半夜起床,做好一叠麦饼,一半给自己做干粮,另一半留给两个儿子当三餐。为得早些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交易,他们把麦饼放于儿子的枕边,挑起茶担就出门去了,竟然忘却锁好家门。黄山侬夫妻终于如约将茶叶筐篓送至石牛镇和来自会稽平水的茶商会面,两下里交割清楚茶叶与银子。夫妻俩怀中藏起一百八十两银子,觉得沉甸甸的,好不开心,就一面啖着干粮,一面急忙忙地往家里赶。到得家门,已是日落西山,玉兔东升。朝着门户一看,只见双门洞开,吓得黄山侬夫妻冷汗淋淋。急忙进屋,却不见两个宝贝儿子,找遍五间茅房,却是没有踪迹。夫妻俩慌了手脚,就山上山下疯找起来,最后才在屋后窗沿下发现两个宝贝儿子躺在地上,抱起来伸手一摸,虽则还留有一口气,却是只会吐气不会吸气。只开眼望爹娘一眼,嘴皮子动了二下,就闭目无声,夫妻俩不禁大哭大叫起来,哭叫了会儿,没办法,只得抱孩子回房中放在床上,待天亮再去请郎中调治。他俩又去房内外仔细巡视一番,已是翻箱倒柜,几年来辛劳所得已被洗劫一空,只留得身边所藏的一百八十两碎散银两,这叫做一时疏漏,付之一炬,他俩真有说不出的苦衷,悲伤、抑郁得无话可说,只得一人带一个受重伤的儿子上床休息以待天明,再作道理,因疲劳过度,倒床睡了过去,一直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地睡至第二天日高三丈。两人突然惊醒,不约而同地喊声:“不好!”伸手往儿子身上一摸,方知儿子已是气断体僵,死去多时了!这时的黄山侬夫妻要哭哭不出,只有一腔愤恨,只恨自己年青无知,没把儿子照顾好,安顿好,以致酿成今天的大祸。他俩含泪咬牙埋葬了两个儿子,正想去找盗贼报仇,以泄心头恶气,可是盗贼来去未曾留下痕迹,到哪里去找,一时无从下手,也只得搁在心头,以待日后见机行事。于是,夫妻俩商量了会,觉得盗贼不可不防,就用卖茶得来的一百八十两银子,去买进一牛一马二驴,除驴子一雌一雄外,牛、马都要母的,都放养屋后古松林内。另外再去要来一只小母狗,长大可以看家护院。如养育成功,今后赶集卖茶,就不需挑担步行,也不要夫妻双双出外,可以留一人在家,如若把小母狗养大了,盗贼来它就会吠叫,会把盗贼吓跑。谁知仅三年时间,黄山侬的畜养算盘就获得大大的成功。

  (待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民生
   第04版:文学副刊
   第05版:人文
   第06版:市场监管
   第07版:法治之窗
   第08版:生活资讯
天姥茶话续集
今日新昌文学副刊04天姥茶话续集 2015-07-07 2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