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雨亭所部奉命支援十九路军抗日,以雷厉风行之势,在闸北至庙行一线奋战三昼夜,终于打退日军,八十八师从此英名远扬。雨亭在战斗中身受重伤,送至后方抢救,在苏州十九路军留守处养伤痊愈重返前线。1935年,经铨选考试,雨亭被黄埔军校第六期录取,参加军官训练班。毕业后,任八十八师连长、指导员等职。其间参加救国会,积极投身反帝救亡运动,带动了不少部下及亲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雨亭抱死战报国之决心回家料理家事。与家人亲友相聚时说:“国家多难,报国杀敌为革命军人素志,我已抱定牺牲决心,后会恐已无期。”闻者莫不感动泣下。又多次动员其妻改嫁。离乡回队那天,乡亲夹道相送,依依难舍,走至村口梁家祠堂前,雨亭手持遗书,慷慨陈词:“这次出战,有死无生。男儿愿死沙场,决不做亡国奴。”将遗书交给姐夫,当场向亲友宣布:“我无后裔,薄产送二嫂为业。”乡亲莫不泪如雨下。离家越月,噩耗传来,雨亭已在“八一三”淞沪决战中英勇捐躯,为感天动地的八百壮士之一。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夕,雨亭所部由九路军司令抗日名将张治中将军、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将军指挥连夜遣先头部队从无锡到上海,守镇闸北要地,与日军展开血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多次打退日军进攻。白天,阵地被日军霸占,夜间又夺回阵地,日夜奋战,连续两个多月。旅长黄梅兴牺牲,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士兵接连阵亡,牺牲数千人,最后鏖战仅存八百壮士。梁雨亭率部死守闸北师部,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直到壮烈牺牲,年仅31岁。
雨亭入伍前后12年,共回家5次,在家不到一个月。1934年8月,母病去信未能及时赶回,直到病故,电告“母死速回”,才回家草草料理丧事,住两昼夜又匆匆赶回部队。1936年8月,雨亭到绍兴惠壮桥阅兵,又放弃回家探望机会。如雨亭者,真可谓国而忘家者也。
梁仲夫说:“先父梁雨亭牺牲时,我还在母亲怀孕期中。父死,我成孤儿,一家苦难,何可言述!直至抗战胜利前夕,才领取当时国民政府发放的抚恤金。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我家每年领取社会救济,直至16岁。我感到新社会的温暖。”
(摘自陈百刚《聊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