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桥为单孔悬链线型石拱桥,东西走向,雄跨于惆怅溪上。全长33.2米,宽4.4米,矢高6.9米,跨径14.7米,桥东西坡各置台阶数级。其桥基垫于岩盘之上,基础稳固;金钢墙和拱券皆为粗块石和大鹅卵石干砌,未加修琢;桥面桥心用鹅卵石镶嵌成三朵菊花纹,桥面台阶采用长条石及鹅卵石砌筑而成。桥拱两侧正中置条石券额一块,阴刻楷书 “迎仙橋”三个大字,款为“道光甲辰年大吕敬立,丁天松仝妻俞氏男望斌造”。该桥明代县志有记载,重建的确切年代为清道光甲辰年(1844),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时间。
该桥的桥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山一带遇见两位仙女,被邀到家,饮酒作乐,双结为伉俪。过了十三天,刘阮要求回乡,仙女不同意,苦苦挽留半年。子规啼春,刘阮思乡心切,两位仙女终于应许,并指点归途。刘阮到家找不到旧址,到处打听,在一个小孩子(第七代孙子)口中得知,长辈传说祖翁入山采药,因迷路不知去向。刘阮在山上半年,山下已经到了第七世即晋太元八年,没了老家,只得返回采药处找寻妻子。结果刘阮两人怎么找也找不到妻子,就在那溪边踱来又踱去,徘徊不定。后来该溪被称为惆怅溪,溪上的桥叫迎仙桥。
迎仙桥是中国桥梁史上一种独特的古代石拱桥型。这种被称为悬链线型的拱桥,国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发明,并作为世界先进桥梁科技成果,而迎仙桥远早于国外发明就存在,在桥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迎仙桥是浙闽古干道上的重要桥梁,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的交通、邮政和地理沿革的实物资料,同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浓的乡愁,是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是后人共同的精神根基。
迎仙桥已于199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靓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