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长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当孩子出现这种现象后,首先不能责骂孩子,要保持冷静,继续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选择孩子不在的时候,把情况告诉还没有觉察到的另一方。
第二,父母双方在不过分紧张的情况下,要统一做事的方法和说话的口气。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自己不唱反调,尽可能都用“好的”、“那我试试看”等肯定的话。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尽量采用商量的口气征求孩子的意见,一些小事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由他自己做决定;或者让孩子做“选择题”,给孩子选择的两项最好都是你希望他完成的,如“吃稀饭还是包子”、“你是先写语文还是先做数学”。如果你给孩子选择的问题是“你是先玩还是先做作业”,那么当孩子选择先玩的时候,你就要很高兴地再追问一句:“好的,玩10分钟还是半小时?时间到了我提醒你。”
第三,要鼓励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作为家长,要反省一下平时自己是不是说得太多了,是不是常常用命令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每当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先和孩子沟通一下,听听他的想法,看看谁更有道理;或者将大人和小孩的想法中和一下,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案。这样,孩子感到大人没有对自己呼来唤去的,他心中的抵触情绪就会减弱,慢慢地心态就能端正,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