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王燧耀,男,1924年10月出生,浙江新昌人。1944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工作。1984年10月离休。
小时候的王燧耀家住县城张家巷口(原张家祠堂对面),家里有兄弟姐妹七个。他父母开着一家磨坊店,专门替人磨面、加工面条,勉强能够维持生计。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县的志士仁人开始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夏,当时14岁的王燧耀参加了由新昌中学学生俞渭滨、金望平和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的俞菊生、叶宗淦等人联合举办的暑期孩子培训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王燧耀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游击队之歌》,还学习了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每天早晨,他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到城墙上呼喊抗日口号。就这样,抗日的种子在王燧耀心里扎下了根。
“当时,在棋盘山(就是现在的警钟山)上有一口大钟,发现日军的飞机,山上的大钟就会敲响,县城里的百姓就开始乱成一片,纷纷往城外的乡间避难。”自1940年起,日军开始不断侵扰新昌。说起当时逃难的场景,今年92岁高龄的王燧耀眉头紧锁,“城里不敢呆呀,什么时候炮弹扔下来都不知道。”等警报解除,很多人又急匆匆赶回城里救火。
1941年,侵华日军弘中陆军航空部队疯狂轰炸新昌,王燧耀逃到了长诏的姑姑家躲避轰炸。“当时,我在长诏都能够看到县城方向不断升起的火光和浓烟……”回忆起1941年日军轰炸新昌的情景,王燧耀脸上仍然写满了愤恨,“那时的房子多数是木头的,日军扔下来的又是燃烧弹,县城大部分被烧成废墟,只剩东门一个角落还在。”王燧耀家的四间屋子也被烧掉了一半,据说剩下的一半还是熟人救下来的。母亲不停地骂日本鬼子“杀头坯”,王燧耀也恨透了日本鬼子。
1942年7月,新昌沦陷,日军封锁城门,百姓进出城门都要经过西门的岗哨,并向他们弯腰鞠躬,接受“良民”检查。“日本鬼子很凶,稍有不满,就要打人,甚至抓起来。”于是,王燧耀住到了儒岙黄泥坵的外婆家。1943年,经人介绍,王燧耀在黄泥坵小学当起了老师。与王燧耀一起教书的潘瑞衡是他的表弟,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们两个一起工作,一起谈理想、谈抗日,在潘瑞衡的介绍下,王燧耀学习《论持久战》、《社会发展史》、《唯物论》和《联共党史》等进步书籍,懂得了更多革命道理。此后,王燧耀与潘瑞衡一起,组织该校的师生进行抗日宣传,他们还写了一个话剧剧本《活捉日本鬼子》,每天组织师生排练。年底,自排自演的话剧在官元庙演出,对群众抗日觉悟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
“好!好!台下观众都拍手称快。”虽然王燧耀已经记不清话剧的剧情,但说起演出的成功,他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仍清楚地记得台下观众的反应。
为了加强从天台山到四明山根据地的交通沿线工作,1944年2月,中共新昌新东南西分县工委将王燧耀抽调到外小将小学教书。当时,小将一带有七八所小学,老师有十多人。在每月的教学经验交流会上,王燧耀就会趁机谈一些抗日事件,并提醒老师们多关心国家大事。在此期间,王燧耀与其他教师一起,教学生们唱抗日歌曲,在学生中宣传抗日,学生们又把歌声带回家里。就这样,当地的老百姓大都也能够哼上几句。
里小将毗邻宁海、天台,每逢农历的一三五为市日,四面八方的小商贩、农民都会汇聚到集市上去售卖、淘取一些物品。每到这个时候,王燧耀就会和其他老师一起,组织学生们走上集市街头宣传抗日。大家一边走,一边喊口号或者唱抗日歌曲,还向老百姓们发传单,宣传日本鬼子们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恶行,号召大家起来抗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如今,70多年过去了,满头白发的王燧耀依然还能哼唱这些抗日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