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地处偏远山区的镜岭镇外婆坑村就热闹起来。游客们远道而来,坐在村文化礼堂里,伴随着悠扬的歌曲,欣赏少数民族舞蹈。“外婆坑村是个旅游村,我们的文化礼堂不仅是村民学习的课堂,还是游客们欣赏歌舞表演的舞台,助推了我们的旅游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感慨道。
外婆坑村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民族第一村”。该村依托少数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开设了古村寻根馆、少数民族风情馆、民俗博物馆、文化陈列室、红色足迹长廊、珍贵记忆廊等“两堂”、“三廊”、“五馆”,单是用于展示的各类实物就收集了400多件。
在文化礼堂的展陈布置中,我县坚持特色化文化内涵,注重挖掘各村的名人名史名迹,梳理村落的文脉传承,突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身边人”,体现文化的张力。每一个展陈室,都浓缩着村庄的品位。如梅渚镇红庄村文化礼堂里,脱粒机、织布机、龙骨水车等传统农具静静展示着村里的农耕文化,现已成为青少年户外体验基地。小将镇里小将村是个书画村,全村书画爱好者有100多人,成立了沃东书画社,文化礼堂里设置了书画展厅、创作室和菩峰诗社等,格调高雅。城南乡琅珂村的民间传统马灯舞已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民俗文化,延续乡村文脉,文化礼堂专辟了马灯舞道具陈列室和活动场所,为马灯舞第三代传人丁焕仁授徒提供良好条件。
每一个文化长廊,每一壁文化墙体,都是一串村庄传承发展的故事。如巧英乡五星村展示了下辖5个自然村的姓氏文化及村训村规、发展前景,体现他们的团结进取。城南乡琅珂村的文化长廊里,展出了村里公开推选的“十好民星”,有廉洁之星、孝老之星、创业之星等等,引人注目。外婆坑村建设红色长廊,恢复红色墙面,布置红色展厅,让人重温红军故事,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羽林街道渡皇山村的村史发展墙画,诉说着村民对中国梦的追求。双彩乡下塘、东茗乡东芝等村展示了他们村名的由来、祖先的勤劳、民风的淳朴,引导村民懂得厚德载物的道理。东茗乡后岱山村则别出心裁,请村里有名的老先生王焕军把几十年来的村史画成一幅幅画,用书法配上对文化史的叙述,把文化“种”在了新建礼堂的墙上。
风俗传承彰显凝聚力,文化礼堂的建设为地方风俗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更好的平台。琅珂村的马灯陈列馆、梅渚村的剪纸艺术工作室、后岱山村的布袋木偶展示室、拔茅村的舞狮舞龙陈列馆等数十个特色鲜明的风俗文化展陈馆,都随着文化礼堂的建成而出现,地方风俗活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村民的认同和参与。文化礼堂,精神家园。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人们内心向往、精神寄托的一个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