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在东茗乡东芝村的文化礼堂里,村里腰鼓队的队员们穿着花衣服、别起小腰鼓,欢腾地跳着舞欢迎外地来的客人们。自从有了文化礼堂,排舞队、腰鼓队、戏曲队轮番上场,村民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把村里的文化展示给了外来的客人们。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运行使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怎样让这些农村文化礼堂“闹猛”起来,托起农民的“精神家园”呢?我县坚持活动化运行方式,做到“送”、“请”、“办”结合,即部门主动送进去、村里出面请进来、村民自主办起来,加快推进农村文化礼堂运用,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同时,近年来,县级机关部门各显神通,为农村文化礼堂提供服务,每年累计开展“文化礼堂闹新春”、“形势政策宣讲”、“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900多场次。“阳光文化进礼堂”、“文化礼堂闹新春”、“形势政策宣讲进礼堂”,成为三大文化礼堂品牌活动。
农村文化礼堂,还成了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学堂”。一些县外高端专业剧团和专家学者也应邀来文化礼堂演出或作讲座辅导。7月养生讲座,8月农民科技培训,9月新生学子启蒙课……羽林街道渡皇山村文化礼堂的“天姥讲堂”里,一张授课计划表上清晰地写着内容丰富的每月课程。村民们兴致勃勃地坐在宽敞的讲堂里,听着外地来的专家和村里的能人们教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有趣课程。
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除了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各项文化惠民活动外,各村自主性的“种”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如梅渚村自办的草根春晚连续5年全程在线直播,点击率达150多万人次;长诏的舞蹈《五水共治》、镜岭的小品《村嫂监督队来了》、羽林的三句半《清洁家园人人夸》等自创节目深受欢迎,还应邀到全县各地展演。“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古老的特色技艺焕发了新活力,沉睡的村落文化也被唤醒了。曾经村大会堂里的麻将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乒乓球桌;过往的牌友们也自发地“动”起来,跟着村里的能人排节目,自己办起文化团体。
随着文化礼堂的影响不断辐射,地方风俗活动也因此得到更多村民的认同和参与。如每年正月十六,大市聚镇后梁村的板凳龙都要进行舞龙活动,数百人扛龙绕村共舞,吸引数万人参与,寄寓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每年六月六举行的城南乡上小余村“龙潭泼水节”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章黄山六月二十的传统庙会,小将农闲期间的叠罗汉、十番演出等,还结合了好媳妇、好婆婆、十佳民星等善行义举的表彰,以传统风俗为载体,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