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人文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一)
~~~(一)
~~~(一)
~~~(一)
 
2016年02月16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元鼎革 乱及新昌
(一)
  宋代达到空前的文化繁荣以后,因过于重文轻武,加之体制上的原因,南宋“暖风熏得游人醉,且把杭州作汴州”的好日子马上过完了,这时,一个新昌人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台,他就是王爚。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二月,县人王爚任签书枢密院事(为知枢密院事的副职,知枢密院事为最高军事长官),闰五月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二年,拜参知政事,三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当时情况是,元兵南下,宋室危殆,形势日蹙,而王爚受命于危难之时,他情知不妙,欲辞职不就,要求奉祠或休假,皆未获准,最后乃授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今宁波市一带)兼沿海节度使,仍然担任军国重事。咸淳十年(此年七月恭帝即位,改年号为德祐)十一月丙戌以王爚为左丞相并兼枢密使。恭帝德祐元年(1275)二月甲子,贾似道上书乞迁都,乙丑,让公卿讨论此一议题,王爚表示不参与讨论。三月乙亥,又任王爚为左丞相兼招抚使,四月丙辰,诏依文彦博故事,间日入朝,进少保督诸路军马授观文殿大学士浙西江东路宣抚招讨使,七月壬辰罢。

  据史书称,当时贾似道督师江上,以国事交付王爚、章鑑、陈宜中,一般认为,这三人平时与贾似道比较投合,王爚陈宜中闻贾似道军事失利而不予配合,这二人之间又自相矛盾,续通鉴惜其二人不能同心合谋以济大事。其实并非如此,《宋史》王爚传称,王爚清秀刚劲,与贾似道根本不是同一类人,贾似道归天台葬母道经新昌,当时贾尚得势,王爚也拒绝与他见面,且多次上书论其丧师误国之罪,被皇帝降诏切责。正如后人评论的那样,王爚登第进入官场数十年,不幸处此时局,纵有治国之干才,也不能放手一搏;及至元兵压境,国势危殆,虽委以军国重任,假以宣抚招讨等职,募忠义明赏罚,未始一无可为,奈何大势已去,又矛盾丛生,用心不专,终于一事无成。正如旧志所云,有此观之,有宋宰辅一表,虽谓自新昌终之其可也。

  德佑二年(1276),元军陷临安(今杭州),俘宋恭帝等多人北去。元将董文炳率军南下,追击南逃皇族,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惨不忍睹,新昌天台宁海亦遭兵祸。原籍宁海中胡村人、宋元之际史学大家胡三省(1230—1302)携带家少,在流亡新昌路上,其花费几十年心血写成的《资治通鉴广注》97卷及《资治通鉴论》等10篇手稿失落。三省不可夺志,悲痛之余,仍变卖家产,再购《通鉴》,发愤重新作注,时年已经四十六岁。从此闭门绝客,日夜奋笔。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撰稿即将完成。又寄居鄞县南湖袁桷家中,并在袁家最后完成《通鉴》校勘。至元二十三年(1286)《资治通鉴音注》全部成编,胡三省又着手作《通鉴释文辨误》。正在这时,宁海杨镇龙在二十五都起义,攻下庆元,威震浙东。当时胡三省尚寓居在袁桷家,为了避乱,只好把刚完成而尚未付印的《资治通鉴音注》及其他著作,藏于袁家东轩的石窟中。起义平息后,全部著作仍完整无缺,后遂流传于世。此石窟,后人称为“胡梅磵藏书窟”,地在今宁波市内大沙泥街袁家。据新昌《梅溪胡氏宗谱》载,宁海中胡村胡氏由新昌梅溪(今新林乡胡卜村)胡氏迁居,时间约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此事待考。

  (唐樟荣 撰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民生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人文
   第06版:美丽乡村
   第07版:法治之窗
   第08版:专刊
雍容娴静 蕴含禅意
宋元鼎革 乱及新昌
楼邨山水图轴
广告
今日新昌人文05宋元鼎革 乱及新昌 2016-02-16 2 2016年02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