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当前生猪生产及销售形势,准确把握后期供求情况和价格走势,近日,新昌调查队对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并实地走访了钟楼农贸市场、东联农贸市场、都尚超市、世纪联华超市4处主要零售点,相皇地猪场、魏六燕猪场2家养殖场以及县食品总公司(定点屠宰场)和县农业局畜牧站,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重点调查了生猪存栏、出栏及养殖成本收益等生产情况,以及对后期猪肉价格走势的预测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昌县生猪及猪肉市场基本情况
(一)零售价格情况。根据CPI监测数据,新昌县主要猪肉零售点价格自2015年3月份开始震荡上行,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6%,2015年4月份-2016年3月份,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均在10%以上,其中,2015年8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达至高点,涨幅为26.0%,影响CPI总指数上涨0.83个百分点。此外,2015年的7月份以及2016年的2、3月份同比涨幅均高达20%,对CPI总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0.62%、0.62%、0.75%。
(二)生猪价格情况。根据县食品总公司数据显示,从2015年6月开始白条肉进价突破10元/斤,并连续11个月保持上涨趋势,在4月15日创下14.4元/斤的新高。通过对生猪养殖规模户走访调研了解到,4月15日平均每50公斤生猪出场价格为1020元,较去年同期(4月15日)上涨了近400元,涨幅达64.5%,较2015年最高时(8月上旬)的980元上涨了6.1%。
(三)猪群结构变化。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县生猪出栏6.89万头,比上年减少1.24万头,同比下降15.26%;年末存栏4.37万头,同比下降14.15%,其中能繁母猪0.49万头,同比下降10.91%。据县内最大的相皇地猪场负责人介绍,该猪场2016年4月中旬生猪存栏1800头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500头,同比增长38.7%,能繁母猪存栏150头左右,比上年同期增加50头,同比增长50.0%,当前月生猪出栏200头。
(四)养殖成本收益情况。自2015年年初开始,豆粕、玉米、麦麸等饲料价格一路下滑,使得猪粮比价呈现持续上升的走势,生猪养殖收益逐渐转正。2016年,猪粮比价上升势头越发明显。1-3月,县食品总公司平均每50公斤生猪收购平均价分别为940.0元、1002.5元和1040.0元,以玉米为例,根据中国惠农网数据,每公斤均价分别为2.23元、2.22元和2.13元,据此计算,各月的猪粮比价分别为8.4:1、9.0:1和9.76:1,4月15日,猪粮比价已经达到10.8:1。根据生猪养殖规模户走访,4月中旬,1头300公斤左右的生猪,按14.4元/斤的出栏价格和6.4元/斤的成本计算,利润在1150-1200元之间。
二、猪价上涨原因分析
据调查,此轮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2013-2014年行情低迷导致生猪产能深度调减的结果,猪价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和补偿性特点。从新昌县具体情况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前期猪价长期低迷,导致养殖数量减少。从2013年1月-2015年4月的30个月期间,生猪价格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生猪养殖亏损严重,部分养殖户倒闭退出,或者采取减少生产规模以应对市场波动。据县畜牧站数据,全县存栏量在2013年高峰时有7万头,到2015年年底仅有4万头,两年间递减42.9%。
二是大力实施环保治理,致使生猪产能缩减。2014年以来,为切实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浙江提出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个一律”要求,即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限期整治,限期整治不到位的一律关停;不能做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全面关闭拆除禁养区内和可养区无法实现环保达标排放的养殖场户,2014-2015年全县共关闭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场和散户共300家。
三是适重生猪出栏出现空挡。2015年4月以来猪肉价格呈现上涨态势,但全年形势尚不稳定,2015年1-3季度养殖户持谨慎观望态度,没有出现大规模补栏和扩张现象,造成2016年1季度适重生猪出栏量减少。
四是消费替代习惯尚未形成。虽然猪肉的可替代产品较多,但是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使得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仍然可观。其刚性需求较为稳定,对价格形成强力支撑。
五是异常气候影响。2015年12月-2016年2月,新昌县遭遇极端寒潮天气,使得仔猪存活率下降,给原本就供给紧张的生猪市场“雪上加霜”。以相皇地猪场为例,寒潮时造成一批猪仔死亡,负责人估算比例在25%左右。
三、后期生猪及猪肉价格走势预测
目前生猪产能仍处于恢复之中,市场供给偏紧,受访养殖户依然看好后市行情,预计上半年新昌县生猪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但考虑到猪肉消费需求并未增加,饲料成本持续下降,加上外地猪肉量可能扩大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下半年猪价高涨的持续性或将受到影响。
(一)生猪产能恢复尚需时日,短期内无法扭转供应偏紧的状况。生猪供应主要取决于能繁母猪的数量情况,从一个完整的生猪生产周期来看,一般情况下,从培育后备母猪开始,至母猪配种、妊娠、哺乳、仔猪保育、育肥、肥猪出栏,需要12-16个月。在经历了30个月的去产能深度调整后,生猪产能恢复尚需时日,短期内本地生猪出栏量总体偏少已成定局,上半年供应或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相皇地猪场负责人预计猪肉价格会在6-8月间到达顶峰。
(二)环保治理持续,生猪生产总量受限。2014年以来,浙江省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工程,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格实行生猪养殖的准入门槛。目前形势下,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不会因猪价高而推迟或放松,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更高的环保投入,走访中,猪场负责人对贸然扩大生产存在一定的顾虑。
(三)市场需求未明显增加,价格持续上涨缺乏有效支撑。虽然传统消费习惯使得消费者对猪肉有较大的需求,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多样化,水产品、蛋禽肉等替代效应增强,且目前除了猪肉,牛羊肉、鸡肉、蛋品等价格处于阶段性低位,猪肉价格的持续高涨势必会促使消费者转向替代消费,需求偏松或抑制猪肉价格上涨幅度。
(四)外省调配和储备猪肉投放市场,对猪价上涨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据县食品总公司介绍,2015年全年从外省调入生猪9600头,占比该场全年宰杀量的23%,并且定点屠宰场在县内几个大型猪场建有储备基地,保有一定数量的生猪。如果这部分猪肉投放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同时,根据对世纪联华、都尚等县内主要超市调研发现,双汇冷鲜肉正在逐步开拓新昌市场,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且价格优势明显,将加大对本地市场的冲击力度。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生猪市场价格监测和调控。目前生猪价格正创下5年来新高,针对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情况,要加强生猪产销及价格形势分析,认真研判后期走势,做好市场监测分析,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理性规避市场风险。受访猪场负责人和县畜牧站专家认为,根据历史经验,猪肉市场存在着一条“长时间价格低迷-宰杀母猪-供应不足-价格暴涨-大量补栏-断崖式下跌-长时间价格低迷”的周期性规律。因此,要及时做好调控工作,防止生猪价格大起大落,促进生猪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加快对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推进产业升级。要按照浙江省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部署要求,继续推进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建设,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另外,要根据新昌县“八山半水分半田”地理特征,发展“环保严格、规模适度、循环利用、经营规范”的美丽牧场。同时推广“零售点+养殖业”模式,将农贸市场、超市、定点屠宰场与生猪养殖、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最大可能去除流通环节对猪肉价格的影响;鼓励发展猪肉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养猪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有效提高行业竞争力。
(三)加强疫病防控工作,减轻养殖户的疫病风险。要加大生猪防疫工作的宣传,提高养殖户风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防疫意识;建立健全定期医疗巡诊制度和防疫档案,对生猪养殖场户要定期进行防病、防疫技术指导,同时降低或减免生猪防疫费用。另外,要严把饲料质量关口,一方面要改善仓储条件,保证生猪口粮的存储安全,另一方面要完善饲料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对饲料原料、产成品定期抽查,养殖户要定期清理原料仓库等避免饲料发生霉变,减少因为饲料质量安全引起的生猪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