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企业家,外出闯荡靠自己的勤奋智慧挣下一份基业;他是村委主任,致富后不忘乡亲们,帮人于危难之间,遇到村里难事都自掏腰包;他是县人大代表,忠于职守代表群众说话,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社会发展。他就是身兼三个头衔的张文权,他用自己的行动刻画了一幅永不褪色的丹心图。
他是企业家,创业致富帮扶乡亲
在巧英乡雪头村,只要提起张文权,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优秀的企业家、认真的县人大代表、能干的村委主任。”“这些年不知道帮了村里多少人,给村里垫了多少钱。”“化解矛盾,调解纠纷,不偏不倚,公平讲道理。”这些都是村民对他由衷地称赞。
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基层村干部,为人热心仗义,干起事业来一片赤诚。他1984年当选为第八届县人大代表,从1992年起至今,一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元老级代表。此外,从2002年起,他还一直当选为雪头村村委主任。
张文权自幼家境贫寒,先后做过篾匠,开过副食店,去宁波经过商等,并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担当和魄力,在宁波承包了一家建筑公司,淘到了第一桶金。随后,他在村里办起了一家小型个私企业——“雪头制冷附件厂”,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生意日渐起色。到了1995年,尝到甜头的他,正式创办企业——新昌县恒盛机械有限公司。
在积累下前期资金后,张文权于2002年买了10亩土地建造厂房,2004年又把厂房搬迁到了新昌,并在拔茅等地建起了厂房,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到成功创办企业,所有的这些,与张文权艰苦执着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成功后的张文权总说,想做一些事情回馈社会,而他也是说到做到。近年来,他帮助过无数的创业者,无论在创办企业的经验上,还是经济上,他都热心地予以帮扶,不仅为他们出谋划策,还帮他们一起去外地采购设备。如今,他们在张文权的帮助下均已事业有成,并向张文权学习回馈社会。
他是村委主任,甘为家乡人民做贡献
回馈社会,为家乡人民做贡献,是张文权事业有成后一直坚持做的事情。
2012年,下雪头自然村村中溪流间架起的铁桥因久经风雨而变得岌岌可危。面对这一情况,张文权主动承担起了重建桥梁的全部费用,从设计到施工他全部包办,投入了建设资金8万多元,架起了一座比原来更宽、更漂亮的铁桥。同时,他先后与巧英村、五星村开展结对帮扶,分别给予两个村帮扶资金2万元和4万元。
村里有位孤儿小董,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仅靠年迈的奶奶抚养。12岁那年,小董读初中了,而奶奶愈加老迈,负担越来越重。张文权夫妇看到后,主动承担起了抚养小董的责任,并负担起了她从初中到大学的所有生活费、学杂费。“对小董就像是抚养自己的女儿一样。”张文权说道。
作为县人大代表和村委主任,张文权不仅服务好选民,履行好代表的职责与义务,还会尽力帮扶乡亲们,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雪头村是一个有着2000左右人口的大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但集体经济却相对匮乏。由于人口多,村里每年都会有不小的资金开支,如路灯电费、卫生清洁费等。“再难不能难村民。”张文权说。既然集体无法解决,他就自掏腰包为村里垫付,几年来都成了习惯。2014年,因村里居家养老建设这一块,他就垫付了18万元。平时为村里垫付3000元、5000元是常有的事,而且从不计息,为了集体、为了村民,他总是二话不说。
他是人大代表,尽心履职发民声
张文权身兼企业家、村委主任、人大代表三个头衔。无论哪一个头衔,他都做得很到位,以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着周边的人,散发着正能量的光辉。作为县人大代表,张文权时刻关心群众利益,积极配合各级人大监督好政府开展各项工作。
在每一次乡人大开展的重点工作调研中,张文权都十分认真,如在“五水共治”、象西线美丽公路建设、“三治一提升”工作、文化礼堂建设等调研活动中,他总能认真分析问题,提出许多客观的、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动了政府工作。
平时履职中,他总能时刻牢记自身职责。每年县人代会召开前,他都积极走访群众,收集意见建议,把一些可行的意见建议带到人代会上,如十五届四次会议中,他提出的象西线弯道改造、上三坑村测速点时速调整等多项建议,都得到了政府采纳,促使相关单位进行了落实整改,便利了一方百姓。
“作为代表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为他们说话,他们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群众提出可行的民生实事工程建设的意见建议,只要合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请求,一定要尽快办理,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选民,才能够尽一份代表的责任。”这是张文权经常说的一句话。
这就是张文权,身兼三个头衔,每一个都尽职尽责。作为企业家,他带动区域就业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村委主任,他尽心尽力带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作为人大代表,他履行职责为选民发出声音反映基层问题。他的身上闪现的是新时代下栋梁人才的特质,顶天立地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传播一份份爱心,让世间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