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战争呢?查《资治通鉴》和旧新《唐史》,得出结论:诗中所述,为唐广德元年,唐政府军镇压袁晁农民起义的事。
《资治通鉴》载:“宝应元年(762)八月,己巳,台州贼帅袁晁攻陷浙东诸州,改元宝胜。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李光弼遣兵击晁于衢州,破之。九月,乙未,袁晁陷信州。冬,十月,袁晁陷温州、明州。广德元年(763),夏,四月,庚辰,李光弼奏擒袁晁,浙东皆平。时晁聚众近二十万,转攻州县,光弼使部将张伯仪将兵讨平之。”三首诗题所说的“袁郎中”就是袁傪,“太尉”就是李光弼,时任唐军都元帅,军中地位与名将郭子仪相等。此次,唐军镇压袁晁起义,分东西两路,合围歼之。朝廷委任的统帅是李光弼,西路军将领张伯仪,东路军指挥就是郎中袁傪。袁晁在关岭被俘,应该是东路袁傪所部。《新唐书·韩说传》说:“晁本鞭吏,擒贼有功负,聚众以反。” 《新唐书·李光弼传》说:袁晁“建元宝胜,以建丑为正月。”而《旧唐书·王栖曜传》则说:袁晁“积众二十万,尽有浙江之地。御史中丞袁傪再讨。奏王栖曜与李长为偏将,连日十余战。生擒晁。收复都县十六。”而《国史补》说:这次平乱“擒伪公卿数十人,州县大具桎梏,谓必生致阙下。袁傪曰:此恶百姓,何足烦人?乃笞臀逐之。”此战事,在新旧《唐书·代宗本纪》《新唐书·张伯仪传》《新唐书·柏良器传》均有记述。袁晁起义时间虽短,却具一定规模,并建立了政权,这对剡中的影响一定是不小的。众所周知,刘长卿曾经长期住剡中,皇甫冉也在剡中待过。
《中国人名大辞典》说:“李光弼,[唐]柳城人。严毅沈果有大略。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肃宗朝拜节度使。平安史之乱,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光弼用兵,谋定后战,能以少击众。中兴战功,推为第一。寻代子仪镇朔方。营垒士卒麾帜无所变更。而光弼一号令下,气色乃益精明,未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代宗朝封临淮郡王。卒谥武穆。”
《全唐诗》说:“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擢第,授秘书正事。坐事谪鄱江令,调江阴。入为中台郎。上元中,出为台州剌史。大历中,复为袁州剌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为诗丽婉,有齐梁风。集一卷,今编诗二卷。”“袁傪,官御史中丞、兵部侍郎。诗二首。”“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人。晋高士谧之后。十岁能属文,张九龄深器之。天宝十五载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兵曹。王缙为河南帅,表掌书记。大历初,累迁右补阙,奉使江表。卒于家。冉诗天机独得,远出情外。集三卷。今编诗二卷。”“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剌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常谓为五言长城。皇甫湜亦云: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集十卷,内诗九卷。今编诗五卷。”
袁晃是在哪里被擒的呢?在新昌与天台两县交界的关岭村。唐政府军为讨伐袁晁农民起义军,垒石筑寨,名叫“石垒寨”。而今,一座书有“虎狼关”的路坊耸立在岭上。
诗中的“剡路”,就是谢灵运开辟的古道。“剡岭”指的是关岭、冷水坑岭和会墅岭。“剡溪”则指现在的新昌江。
(唐佳文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