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特别报道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访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书记、主任王莺
 
2018年12月06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访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书记、主任王莺
  记者 黄婉晶

  “臣东征西剿十数载,鞍前马后紧相随……”10月31日晚,王莺高亢苍凉的唱腔响彻杭州剧院。她以一出堪称完美的《闹九江·闹堂》表演,为自己刚刚获得的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写下注脚。三十年前,尚显青涩的王莺首次登台,同样也是饰演《闹九江》中的张定边一角。老生这个行当,王莺用31年时间来诠释。新昌调腔剧团建团一甲子,王莺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曾经默默无闻

  1978年,彼时的新昌高腔剧团举办第五期训练班。从那时起,部分传统剧目慢慢开始复排。尽管新昌高腔在1982年正名为“调腔”,然而由于人才断层等多方面原因,调腔这一剧种并未真正振兴,剧团甚至一度解散,大部分人员调离,调腔演员如浮萍般四散飘零。

  可坚守的新老艺人们从未放弃。1986年,剧团请回老一辈艺人,抢救元杂剧调腔《北西厢》,并录像保存。至今,能原汁原味呈现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的剧种,仅剩新昌调腔一枝独秀。

  1987年,县调腔剧团举办第六期训练班,这一班的学员到现在仍是剧团的中流砥柱,王莺也是其中一员。不过,彼时的调腔影响力远不如前,王莺笑着说出自己当年经历的小插曲:“直到开始学习唱腔,我才知道我学的是调腔,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考进来是要学越剧的。”

  由于嗓音浑厚高亢,眉宇间带着几分英气,工老生的调腔表演艺术家张英正一眼就相中了王莺:“这孩子天生是演老生的好料子。”从此以后,王莺踩着厚底靴、戴着髯口开始了学戏生涯,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练习台步、唱腔。冬天天亮得晚,她就打着手电筒从宿舍走到空无一人的排练场,喊嗓子、跑圆场……

  一年多后,王莺初次登台,就担任主角,收获了台下的无数喝彩和掌声。1991年,新昌石城文化节上,王莺以《吊死煤山》中的崇祯皇帝一角亮相,她的表演让上海越剧院的张派创始人、著名老生演员张桂凤眼前一亮,当晚就邀请她去上海。去上海意味着更大的舞台和发展机会,年轻的王莺犹豫了,她找到了老师张英正。张英正告诉她,如果大家都走了,调腔就真的没有希望了。王莺第一次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于是她选择留下。

  经历了短暂的小阳春之后,在整个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昌调腔再度陷入窘境,每年平均演出只有不到30场。尽管如此,王莺从未有一天懈怠过,每天晨起练功,成为她雷打不动的日常功课。

  如今名扬天下

  转机出现在2006年。当年,新昌调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保留有元杂剧风范的新昌调腔引起多方关注,县政府也出台多项举措积极扶植。为传承技艺,2007年,县调腔剧团与艺校联合开办调腔中专班,这是时隔20年后的又一次开班,是第七代调腔传人的集中培养。

  调腔新生力量在蓬勃生长,调腔新编曲目也为这个古老剧种注入了时代活力。2010年3月,我县决定将明代清官甄完的故事搬上舞台,以调腔的形式呈现。作为舞台经验丰富、演出技艺精湛的女老生,王莺被选定担任这出戏的主角——甄完。2010年11月20日,新编历史廉政剧《清官第一》进行首稿彩排,随后巡演多场,主创人员根据多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经过一年多的巡演,2011年11月23日,新编廉政调腔戏剧《甄清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汇报演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演出盛况,“一曲调腔天下知”。王莺精湛的表演艺术终于走出新昌,走出浙江,走到了北京,得到各级领导和戏曲界专家、观众们的高度肯定。

  2012年,五年制调腔中专班的学员们终于毕业,逐渐开始担纲主角、排演大戏。在王莺看来,这是调腔迈向良性循环的一步:“新进人才是剧团的后备力量,年轻人挑起大梁,这一行当才能传承下去。”2013年,调腔赴香港表演五场折子戏,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这一剧种。2014年,以调腔为声腔的绍兴目连戏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新昌调腔剧团承担起了两项国遗的保护传承重任。2015年9月,我县根据《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的精神要求,制订《新昌调腔保护振兴计划》,调腔逐渐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今年6月,时隔五年,调腔再次赴港参加中国戏曲节的展演。除了折子戏,还带去两场大戏,为期三天的演出座无虚席,其中不乏青年调腔爱好者。“一直以来,都说调腔是‘戏曲的活化石’‘最古老的声腔’。实际上,如果没有活水注入,没有青年一代的从业者、爱好者,很多绝活、技艺都会慢慢失传。”王莺对调腔的未来发展有着深深的思索。

  正是出于这一考量,十多年来,王莺和其他一些调腔艺人坚持定期前往青年路小学,对孩子们进行校内调腔辅导。今年8月,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举办了首期面向社会的公益培训班,培训班分旦、生两组,共有50名调腔爱好者参与,他们小到四五岁,大到七八十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周的免费培训。

  考入调腔剧团的时候,王莺的父亲勉励她,要好好练功学习,不能满足于跑龙套:“要做,就要做有名有姓的角色!”从艺三十一载,王莺一直以这一目标鞭策自己。如今,作为新昌调腔的“当家人”,她也带着全体调腔人,带着调腔逐步振兴,在中华戏曲之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从昔日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了“有名有姓的角色”。

  链接:非遗大事记

  截至2017年末,新昌县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6 项,市级 33 项,省级 4 项:民间文学—刘阮传说、传统技艺—小京生炒制技艺、传统砖瓦制作技艺、传统音乐—新昌十番。

  国家级2项:新昌调腔、绍兴目连戏。

  有浙江省非遗传承基地2个:展示性传承基地—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新昌调腔),生产性传承基地—新昌县俞氏古建砖瓦厂(传统砖瓦制作技艺)。

  绍兴市非遗传承基地3个:综合性传承基地—新昌县非遗保护中心、新昌县大市聚大鹏食品厂(小京生炒制技艺)、新昌县张氏骨伤医院(新昌张氏伤科)。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3个:镜岭镇外婆坑村,小将镇南洲村,儒岙镇南山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新昌建设
   第06版:法治之窗
   第07版:沃洲论坛
   第08版:特别报道
“戏曲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今日新昌特别报道08“戏曲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2018-12-06 2 2018年12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