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人文新昌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墟稽古:兰沿古村
  兰沿古村,处于公路104国道线上,沃洲踞其东,天姥耸其南,石城位于西,孟塘殿其北;石桥溪在村前由东向西流过,惆怅溪自南来奔;谢公古道离村仅千米之遥,刘门仙山抬头举目可望。东晋高僧从南岩、石城古刹经此而赴沃洲、华顶,唐代诗人的竹筏在溪中来回穿梭。

  兰沿,古称兰岘。村离县城12千米,村民沿溪而居。旧时,为防御洪水冲击,村民编竹筐,盛卵石,保护溪岸,故名“拦沿”,后以其谐音以为“兰沿”。

  现今只有250户、700人口的村庄,居民姓氏却有张、何、俞、陈、顾、屠、吕等。张氏从县城仁政坊和央于迁此,俞氏迁自五峰,何氏迁自央于,顾氏迁自天台,吕氏则迁自县城岙桥里。然而人类活动的痕迹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20世纪70年代在村边农田、山坡间曾出土新石器的文物,其中,石器5件、印纹陶罐2件和青瓷碗2件。一枚磨制石斧在村右侧山坡傍岸出土,一把磨制石刀、一枚石锛和一柄石凿在墩头出土。石器磨制精细,制作规则,是新石器晚期或商时期的产物。2只印纹陶罐和2只原始青瓷碗在村西后山出土,属商周时期物品。如此一地多点出土新石器文物,证明当时居民已经使用这些工具而生存。

  不仅如此,在村的茶山里,曾发现多种钱纹、鱼纹墓砖,并挖掘到排列较为整齐的残墓墓壁。墓砖边端有“梁大同元年(535)作”和“丁功曹明堂”“袁吏”等铭文。继而,在村东北山坡和山田间,出土过宋代青瓷葵口碗、白瓷葵口盘。其中,有宋宣和间石景衡偕妻虞氏的墓志铭各一方。石景衡,官朝奉大夫。其妻虞氏的祖父是虞肃,累赠大中大夫;父虞太熙,官集贤校理、诸王府侍讲。据《石氏宗谱》记载,葬于兰沿的有石待勣、石衍之、石景衡等。

  在兰沿出土的文物中,多棱莲花式粉盒尤为奇特。这只粉盒口径5.3厘米、高3.9厘米、底径3.6厘米、盒盖顶部径3.2厘米。器体折腰,多棱,扎口,尖圈足向中心斜凹,底心平,胎色灰白,胎质淘洗较精。釉质半透明,乳白色,微泛青,釉厚处呈湖绿色,微呈开片,整体如莲蓬,器外模制成型,器内轮制,是宋末元初的产物。

  继宋之后,明人俞朝妥墓葬也在兰沿茶山。墓于20世纪70年代已毁,仅存一方墓志石,墓中无文物出土。俞朝妥(1488—1539),字宠之,别号未轩,城内人。明正德己卯(1519)中举,嘉靖癸未(1523)中进士,官吉安推断,广信府推断,户科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为官清廉。铭文系山阴刘栋所撰,新昌人潘晟书篆。潘晟精书法,徐渭称其“书法独步”。此墓铭是潘晟在新昌留存唯一的手迹。铭称:新昌乃“溪萦山抱,毓秀成文”。

  上述说明,兰沿村出土文物的种类多,历史年份跨度大,这在新昌农村是不多见的。

  在兰沿村后的山坡上,有一座青瓦红墙硬山顶建筑,犹如一粒红玛瑙镶嵌在绿茵毯中,尤为耀眼夺目。这座民间庙宇,有一副楹联耐人寻味:“先贤立庙,为期风调雨顺;后辈祭坛,企望国泰民安。”

  在我的记忆中,曾有友人说起:兰沿大桥底下原是深潭碧波,曾有一年干旱,水涸见底,发现潭底岩石凿有文字。可惜河道已被砂石堙没,溪谷不再,深潭不现,潭底文字成为永久之迷。

  (唐佳文 撰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喜迎两会特刊
   第05版:人文新昌
   第06版:新昌警方
   第07版:今日关注
   第08版:生活社区
村墟稽古:兰沿古村
行吟唐诗之路
东晋太元十年青瓷鱼篓尊
今日新昌人文新昌05村墟稽古:兰沿古村 2019-01-07 2 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