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是怎样一番景象?在《新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志》中,两张分别摄于21世纪初和20世纪70年代鼓山区块的对比照片就是不错的注解。略微泛黄的老照片里,现为鼓山新村的地块,那时还是一整片漫无边际的庄稼农田。而现在车水马龙的鼓山东路,在老照片里只是一条连着几处厂房、未经绿化的普通道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不断演进,由一隅之地“出落”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城。
根据《新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志》记载,公元908年,吴越王钱镠将剡县东部13乡划出,正式建立新昌县。此后,我县城区虽历经各代发展,但规模并不大。解放初,我县城区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左右,县城人口也仅有1万多人。解放后的三十年内,我县着重于交通建设,并于1952年建成北门公路桥,从此汽车开始通入县城之内,我县城区也开始进入有车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市建设开始加快,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我县城区面积达1.84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到2.45万人,比解放初已有大步发展。1984年,我县城区发展开始突破城墙限制,并沿着新昌江向上下游发展。同年3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并编制完成我县城市建设史上第一个县城总体规划。1985年,我县实施《新昌县城关镇总体规划》,划定县城以西54公顷为综合开发区。经过一年的施工准备,从1986年至1989年底,我县累计新建楼房120幢,其中住宅为当时颇为时髦的单元套房,均配备水电卫生设备,吸引1330户居民入住。市民所熟悉的鼓山路、西镇路、江滨路基本上于这段时间完工。1990年,我县整体城区面积扩张一倍左右,全县非农人口增加到3.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9%。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县进一步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区加速向西发展,并陆续建成县文化中心、县体育中心、“三馆”、世贸广场、海洋城等事关市民生活的公共建筑,七星区块先后建成多个现代化住宅小区。2018年,鼓山公园建成开放,为我县增添了一处可登、可游、可观景的城市公园,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到2018年底,我县建成区面积达26.5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9.9%。“一江一山一景”城市亮点逐步形成,并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园林县城,还入选全省首批大花园典型示范培育单位,山水品质之城初具形象。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将继续以“工业立县、生态兴县、创新强县”为引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构筑“一心四区”空间开发结构,做美做优中心城区,做美做精西部智能制造、东部生态休闲、北部生态工业、南部文旅创意四大功能区,使我县成为一座现代化、人性化的新型城市,成为一个近悦远来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