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伟波
1
知识青年学知识
记者第一次见到高柏绿,是1992年高中毕业的时候,他被邀请到学校里为毕业生讲述自学成才的励志故事。
1964年11月15日,作为我县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7岁的初中毕业生高柏绿来到了大明市公社大塘坑大队第十一生产队(下山脚),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了1966年,大塘坑大队改名为“向阳大队”,办了个向阳兔场,养兔规模达1000只左右,号称“千兔场”。
一开始,高柏绿主要的工作是打兔笼、种兔草,慢慢地,他就不满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了,常常观察兔子、观察饲养过程,甚至还从卫校毕业的哥哥处借来了医学方面的书来看。当时,“病多、草缺”是畜牧业最大的敌人,会点医学知识的高柏绿就成了兔场里的“红人”,一旦有兔子患病,准是找“小高”。
1973年,高柏绿被县土产公司选调到定海县土产公司当养兔辅导员。一年时间内,高柏绿培训了35名养兔辅导员,当地兔场从15个发展到了75个。看到外派的辅导员这么能干,1974年初,我县土产公司就把高柏绿要了回来。到1978年,高柏绿成了县土特产公司畜产股副股长,负责全县的养兔技术。
时隔多年,记者已不记得高柏绿讲的励志故事,却一直记得他有一手绝活——看兔眼、定肿瘤。当记者问到这绝活怎么练出来时,高柏绿笑了笑说:“这不是我自己研究出来的,是拜饲养员为师学来的。”
原来,大约1976年左右,高柏绿看到城郊供销社兔场的饲养员王兴生在收兔时,经常会拒收一些看上去很正常的兔子。高柏绿感到很纳闷:这些兔子看起来好好的,为啥不要呢?在高柏绿的缠磨下,王兴生告诉他,正常的兔子眼睛粉红水灵,眼珠转黑的有肿瘤。
看书自学、长期观察、学人所长……就这样,高柏绿练就了一身的养兔本领。
2
衔命创办研究所
1981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新昌县长毛兔研究所,进一步发展提升长毛兔产业,指定由高柏绿牵头创办。8月,高柏绿被任命为新昌长毛兔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高柏绿由此迎来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马上任后,高柏绿开始跑土地、资金等问题。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高柏绿做了唯一一件“偷奸取巧”的事情。当初有关部门在县农场划了一块树林地给兔科所,四至范围用红洋漆在树上做了记号。等人走了,高柏绿就砍了几棵有记号的树,自己拿了红洋漆在外围再做了记号。兔场规模就大了不少。
后来,高柏绿被任命为兔科所所长,直至2007年5月。20多年来,高柏绿带着所里的同事,专注于我县长毛兔的“引、繁、推”及“产、养、销”一条龙服务。共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长毛兔人工授精技术研究”,获商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与人合著的《长毛兔》一书发行45万册,并获全国农村读物评选二等奖。
1986年至2000年,新昌长毛兔研究所连续承担了“长毛兔生产技术开发”“德系安哥拉兔选育及长毛兔饲养标准制定推广”“长毛兔良种基地及产业体系建设”等三个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我县长毛兔的品种越来越优良,饲养水平越来越高,新昌良种长毛兔“白雪公主”声名远扬。1999年12月底,我县被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认定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长毛兔之乡”。
3
研推技术富农家
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科研是一个阶段,推广又是另外一个阶段,这中间还存在一个科技转化率的问题。而高柏绿的所有科研成果却与生产应用几乎没有时间差,也几乎不存在转化率的问题。他说:“我的科研项目都是生产中碰到的难题,而且都是和养兔户一起攻关的。”
1978年12月,全国引进了300只西德兔,浙江得到了90只的配额,其中60只就放在了新昌。因为西德兔进到中国后会“水土不服”,死亡率很高。高柏绿就决定加快西德兔繁殖的速度,一生下小兔就交给本地的母兔带,马上进行下一次交配,很快就繁殖出了几百只优良的后代。这一业界称为“血配”的方法,让我县的良种兔数量遥遥领先。
如何让全县兔农尽快拥有这些良种兔呢?高柏绿听到上虞土产公司的陈方德在研究人工授精,就跑去学习,一来二去两人成了研究的合作伙伴。高柏绿说:“我们还跑去扬州取经,但没让我们看。当时全国有好几个地方在研究,但都没成功。处于技术保密阶段。”
没地方学,只能自学琢磨了。1980年1月起,高柏绿在王兴生的兔场搞起了试验。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了。一只公兔可以交配13只母兔,最多的一只母兔生了16只小兔,繁育速度比自然繁育提高了10多倍,加速了我县长毛兔的良种化改造。
养兔业在全县乡村快速发展,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养兔。1985年,是我县历史上养兔业最辉煌的一年。全县长毛兔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年底存栏兔82万只,兔毛最高卖到105元/斤。当年,记者家里也养了10多只长毛兔,不但家里的油盐醋、衣裳裤,连学杂费都是从这几只长毛兔身上来的。
可以说,养兔是当时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渠道。高柏绿也因为在发展长毛兔产业方面的特殊贡献,在1985年初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受到了表彰,被评为县级劳模;当年11月就评上了省级劳模。1989年9月,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
退休不离两只兔
2008年6月,高柏绿退休后被县兔业专业合作社返聘。从那年起,每个月的20日,是合作社社员的活动日。虽然今年已不再返聘,高柏绿还是会坚持参加社员活动,与大家交流养兔技术和兔业相关信息,他还一直牵挂着一生为之服务的长毛兔和獭兔。
8月20日,记者在县兔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活动中见到了高柏绿。他正与县农业农村局、县长毛兔研究所的专家,以及养兔大户们讨论獭兔养殖的形势。县长毛兔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盛婷婷说:“高所是我们的宝。我们有什么问题都来问他。”县农业农村局高级畜牧师吕见涛接口说,他也经常向高柏绿请益。
据了解,我县目前全县长毛兔、獭兔的年饲养量约10万只左右,已经不足顶峰时期的十分之一,而且以规模化饲养为主。目前一只獭兔的产值大约为110元左右,其中皮25元/张、肉65元/只、粪20元/只,利润约30元/只。高柏绿说:“总体上来说,养兔业的利润还是在往下走,只能靠规模效益。”
2008年退休后,高柏绿一直坚守在兔业科研的第一线,主要精力致力于优质獭兔皮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在他的技术支撑下,新昌生产的獭兔皮获得了全国同业的公认,是全国最好的。同时,他还攻克了兔子真菌病防治的全国难题。
高柏绿还曾担任全国兔产业委员会专家,现为中国畜牧协会兔业分会第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从1990年至今担任《中国养兔》杂志编委和《经验之谈》栏目主持人。应邀到全国各地去讲课、培训,受训人员上万人次。
高柏绿说,如今,新昌养兔业恢复到鼎盛时期家家户户养兔的光景是不可能了,但兔业还是新昌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从生态循环农业的角度看,养殖业必不可少。希望几个规模养殖场能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让新昌的兔业在技术、良种方面继续引领全国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