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日前,记者来到退休干部陈百刚家采访时,他一再这么说。但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述说着陈百刚的勤奋与坚守,还有他对家乡和地方文史深沉的热爱。
1960年,陈百刚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4年起,他先后担任县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从政期间,他从事地方史志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编写工作,先后主编和撰写了《新昌县志》等。
新昌地域文化丰富,但一直星散于各种史料典籍,鲜有整理和挖掘。退休后,陈百刚做起了地方文化的梳理匠,不断从古书堆里搜集考证,编撰了《新昌地方史志丛刊》《六朝剡东文化》等书,填补了我县地域文化上的空白。
当学界尚未认识到民间族谱是个文化宝藏时, 陈百刚已经慧眼识宝,率先从事族谱研究。“100多种宗谱里,有许多重要著作,也有许多重要人物事迹。”陈百刚说。为了看到各家宗谱,他跑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许多时候,他还跑到人家家里去看宗谱,有时一待就是一星期。每当发现宗谱里有价值的东西时,他就一一抄写在本子上,再打印出来。1998年,陈百刚编成《新昌乡村文化研究——百姓寻根录》,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天趣忙中得,心花静里开。“我就只会看书写字。”陈百刚说。退休后的陈百刚依然笔耕不辍,贡献着他的学识和才华。他考证新昌山水,参与地方史志宗谱修葺、胜景古迹修复及碑记撰写等。他的文章一以贯之地坚守着自己的东西。每当写到家乡山水时,他就有浓得化不开的深情,他说:“看到这些山,能把人的五脏六腑清洗得不染纤尘。”2012年,他写成《聊遣集——沃洲风物谈》一书,将他的文稿结集出版。
陈百刚是个老派读书人,富有学者气质,他以传统手书方式,每天伏案攻读、写作,久而久之,著书立说已成了他人生—大乐事。退休后,陈百刚担任主编的就有中小学生的乡土教材——《可爱的新昌》《大佛寺志》《大佛龙井》《包产到户文存》《新昌县历史文脉概说及史迹调查》等。个人著作有《支竺遗风》《大佛寺佛殿巡礼及联匾浅释》《新昌历史文脉探究》《非常时期生存实录》等。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陈百刚就像一棵新昌地方文化界的常青树,用他的坚守和付出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