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建
2021年既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元年。当前,在数字化改革不断推进及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县市场监管局结合工作任务及重点,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积极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数字化改革,为建设“重要窗口”贡献新昌力量。本文结合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实施的现状进行研究,以促进市场监管效能的提升,为推进市场监管治理现代化、服务发展大局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改革工作背景
(一)数字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农历新年上班首日,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我省数字化改革工作。省委书记袁家军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加快建设数字浙江,推进全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开好局、起好步。数字化改革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与升级,是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我省经济社会的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市场监管效能提出新要求
机构改革后,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更广、责任更大、考验更大,新的发展阶段也给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市场监管部门亟需探索解答的重要课题。而数字化改革正是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治理体系、提升市场监管效能的必经之路。以系统和创新的思维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商事登记、知识产权等领域全面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昌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举措
(一)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集成改革
积极参与省数字化改革知识产权“一链条保护”应用场景建设,通过流程再造、制度重建、系统重塑,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5个业务环节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大保护、快保护能力。探索“互联网+纠纷化解”,实现知识产权行政、司法和调解主体的有效协同以及“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使各类调解主体扁平化面对人民群众,将调解资源推至工作第一线,调解时间从平均2到3个月缩短到最快1周。构建知识产权“最多跑一地”综合服务线上线下双平台,整合仲裁调解、行政执法、维权援助等环节,实现知识产权维权“最多跑一地”,有效破解知识产权维权中“职责边界不清,企业要跑多地”的堵点、难点。目前,新昌持有2件以上专利的326家企业的上线率已达100%,
(二)迭代升级胶囊智慧监管体系
以胶囊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搭建全省第一个胶囊掌上智慧监管平台,成为全省首个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胶囊监管的县(市、区)。在所有胶囊企业生产线、投料间、仓库、厂区出入口等关键生产场所安装监控摄像头200余个,并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及掌上APP网上巡查,实现从原料投料到成品销售全环节、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及时预警、排除风险隐患,提升监管针对性和科学性。今年以来,系统内已上传生产批次信息8806批次、销售批次信息5021批次、人员变更信息217条;已累计网上巡查点位720个,排查物料平衡超标预警信号5个。
(三)深入打造食安精密智控闭环
落实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一件事”改革,选定9家食品生产企业先行,开展“浙食链”和“阳光工厂”试点推广,推动实现预包装食品“厂厂(场场)阳光、批批检测,样样赋码、件件扫码,时时追溯、事事倒查”。目前,已有71家食品生产企业、488家食品经营单位完成“浙食链”系统激活,29家企业完成“阳光工厂”硬件设备安装。
在全县范围内高标准推广“阳光厨房”、校园食安智治应用等建设,通过智能晨检机、留样打印机、验收秤等智能物联设备及后厨监测设备规范使用,违规操作AI抓拍等智慧化监管手段,有力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目前,已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食堂“阳光厨房”、校园食安智治应用双覆盖。
(四)积极探索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场景
为扎实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全周期“一件事”改革,集中力量开展在用特种设备“件件赋码”行动,对特种设备使用标志进行更新,加赋唯一的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全方位获知该台特种设备的代码、使用登记证号、使用单位、下次检验日期等信息,并可进行在线反馈,有效避免超期未检等问题,实现每一台特种设备都在阳光下运行。目前已对全县1235家使用单位的6412台特种设备进行100%赋码。推进全县电梯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实现维保信息公示、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故障信息、监督检验信息、群众投诉举报等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电梯维保质量,实现“两降一提升”,即降低事故率和故障率,提升电梯困人救援效率。目前,已在我县124台电梯开展应用试点。
(五)深化“互联网+监管”应用
推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信用约束机制,对不同信用风险程度的企业开展差异化监管,加大对信用风险高的市场主体的抽查比例和频次,提高问题检出率和监管精准度。同时将联合抽查结果作为取得政府供地、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的重要参考因素,依法实施信用联合惩戒,实现“守法企业无事不扰、违法企业寸步难行”。目前,全县掌上执法开通率、激活率、监管事项入驻率均为100%,市场监管领域2021年度县级部门联合随机抽查计划任务共34个,已100%全面完成。
三、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改革提升市场监管效能举措探究
(一)聚焦人才培养,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打造一支业务精、素养高、作风硬的市场监管队伍,这是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能力,着眼于提高系统整体效能,深入谋划,带动基层干部能力的提升;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增强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使干部专业素质、能力与数字化改革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要加强市场监管技能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培训,促进知识培训向能力培训的转化,为数字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团队保障。
(二)强化部门协同,促进公共服务高效化
建立并完善多部门网上并联审批平台,通过“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等手段,不断优化简化政府部门内部审批环节和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流程,促使程序更优、效率更高,实现让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同时强化顶层设计,推出全国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及受理材料规范,进一步清理完善与“跨省通办”不相适应的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跨省通办”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事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减少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时所产生的摩擦和痛点,打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深化数据赋能,促进市场监管精准化
立足“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监管事项全方位、实时化监管,提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能力。通过大数据赋能,将企业市场准入、质量监管、市场交易监管、消费维权、食品安全等信息纳入监管系统,完整记录市场监管的全过程,实现监管信息可查询、可追溯、可运用的目标。推进监管手段的信息化,将市场监管的创新成果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将打破信息孤岛、落实事后监管,也可以形成工作数据库,最终实现行政成本的节省、资源的共享,将监管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
(四)注重社会参与,促进改革工作科学化
推进数字化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数字化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解决好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一方面要广开言路,通过公开听证、民意调查等多种渠道及时关注社会反响,让社会公众参与到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中,以确保改革的实效性、长效性;另一方面要搭建好沟通平台,深入到广大群众、企业中,以群众生活方式变革需求、企业生产需求、政府治理需求作为出发点,找准改革痛点、难点、堵点,梳理数字化改革工作重点清单,探索数字化公益,努力使数字化改革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