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杭委
假如有人问我所生活的城市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我觉得这是一座满载诗意的城。
我的城市历史悠久,婉约而富有内涵,民风淳朴,勤劳奋发,知性上进。在历史的进程中,更多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居民大多热心向好。这里的山水四季分明,春华秋实。这就是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
许多时,我会一个人站立在屋顶平台上,凝视这座小山城,看它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这个犹如袜带一样的山城,由东向西横亘在狭长的山谷里,宁静而安详,静得可以随时听到鸟的欢唱,听到山风的嘶鸣,甚至听到自己的心跳。
一千年太久,而在我的视距里,就可以直面千百年前遗留下来的那些个古迹。鼓山的王羲之道观,南明山麓的大佛寺,稍远还有南岩的南岩寺。正是这呈长三角的三个点,把几千年的古代文明的脉络柔和在了这个现代文明的城市里,使这个小小的山城小县文化活力四射,魅力无限!
五月的山城青葱而有朝气,延绵的山脉把这座城市的线条拉得五线谱一样起起伏伏,看起来富有弹性。恰似母亲的臂弯把这些鳞次栉比的楼房温柔地搂抱在怀里。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么一座小小山城,曾经一度成为全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茶道的起源地;曾经一度高僧云集、名士荟萃,以至于诗文洋溢,把一座山城的诗意阐释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那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用诗句把这里打造成了一座华丽极致的文化山城。
在新昌的地域内,我们无须用奇、秀、险来表述那些山水,那些险峻的山水是用来欣赏的,而新昌的山水是用来慢慢解读的。它最适宜居住,其俊秀委婉,灵动雅致,善于眉目传情,与诗人们眉来眼去,于是就有了那份深情,以至于留下许多传世的杰作。
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道水,只是随时光的洗涤,把一些历史老成青苔,于斑斑驳驳中散发着悠远的气息。那历朝历代文人骚客所凝结的文化底蕴散发出无穷的活力与内涵!
如此一座小小的山城,究竟是什么促成那么大的磁场!
新昌的古代来过多少名人雅士?山水有多美?我们无需细说,唐朝的一千五百多首诗篇已经做了最好的渲染。其实,何须一千五百首,就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沃洲禅院记》就已经足够诠释这里的山水之美与人文繁荣。在诗人们的眼里,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诗。
沿着古人的足迹,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新昌两个鼎盛时期,一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六家七宗”十八高僧和十八名士等在此谈玄论道,从此奠定了剡中在中国文学史和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剡东佛玄代表人物佛茶之祖——支遁,作为两晋数一数二的人物,与当时各宗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在东峁山、沃州山、石城山立寺修行,他们从品评人物到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他们谈诗品茗、以茶代酒,开辟了茶道文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南北朝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他不仅在此地吟诗作歌,频繁活动,开创了山水诗的艺术模式,而且在此开山凿道,打通了一条“台越通途”。由此,我以为这里也便是山水诗的发源地!另一个时期就是大唐盛世,那些曾经的地标式的文化巨匠吸引了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四百五十多位诗人,他们接踵而来,盘桓于沃洲、剡溪、天姥、石梁、南明山麓等地,寻访古人足迹,唱吟山水风光,成为当时一道奇特的景象,把剡中的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这里成为一方文化圣地。这一现象的成形主要原因是取于两汉与大唐之间的六朝剡东文化,即文化史上著名的“剡东光辉”“沃洲现象”。正是这些现象,折射出这里的山水不同寻常之处,那方诗人眼中的理想境地。
可想而知,新昌这个山城小县其所受人文历史的熏陶以及内涵,是有别于其它众多城市的。古代的文明随着历史的浸润越发光鲜亮丽!而那些诗句,在时间的打磨下越发变得精致宝贵,在相应的山水间闪发出耀眼的光芒。
随着城市快节奏的冲击,许多城市居民变得骄傲无知、浮躁不安。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竖着“打造、挖掘”的名义,肆意地开发或者毁灭古人的遗迹,建设起一些庸俗的场景。如果有一天,那千百年的文化内涵,通过物化,全部感性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是不是会觉得太过暴露与俗气?我以为,这样的意念固然没有错,关键是建设者是否具备那种打造深刻内涵的景物的眼光,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毁全盘于一旦。是的,唯有诗意的栖居才会有质量与意境,一览无余是没有内涵可言的,若隐若现才更能激起人们的畅想和探寻。
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随着时光的潮声远去,那些曾经的足迹也在风雨中无法辨认,但这座城市却依然那么令人震撼,历史遗留下来的诗句掷地有声,以至于许多追随者乐此不疲地推敲它的历史与意义,于八十年代末就有人开始探究“唐诗文化”,追根究底推敲其始末意义,而且,从历史的荒芜中辨认出了一条宽敞的“唐诗之路”, 使诗文的梵音在沃洲大地回响不绝,并得以传承与弘扬。
当然还有其它更多的相关这座城市的文化,如六朝文化,佛、儒、道、茶及徐霞客游记文化等。诸多新昌大地那些些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渊源,就能很容易地抵达精神领域最淳朴原始的目的地,那种无物、无我、无限空旷的意境中,也难怪乎这座山城如此地让人痴迷。
一座城市给每一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所接受的知识不同,三观不同,取舍不同。一个人要与一座城市生活在一起,那就得在与一座城市的对话中,了解它,熟悉它、理解它,要熟知它的冷暖和变化。与它同呼吸发出共振,不断去破解它的密码,调节自我,走进城市找到自己,并为这座城市所接受。同时,由衷地热爱它。我们日夜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如果它的许多习惯和文化不为你接受,那么你就会活得很累。
我欣赏那些在快节奏里过慢生活的人。常见他们在工作之余,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置一小小的居室里,集两三茶友,三五知己,一张大板桌,一杯龙井茶,论古谈今,忽略城市的喧嚣,把今天过成明天,把城市当成山野,把简单质朴的人生过成诗与远方的田野!
他们置身闹市,却不食人间烟火,悠闲自得,清淡高雅,沿袭魏晋遗风。甚至,在逆境中泰然自主,总是那么地让人羡慕与佩服。人生那么卑微,生活那么艰辛。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把人生看淡看透,对万事万物的始终了然于胸,那么,诗与远方的田野无处不在。
一杯茶,一盅酒或者一个话题,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就可以饮尽夜色畅谈无阻,让思维天马行空般地肆意张扬,把眼前的苟且过成诗与远方的田野。那是因为这一方土地本身就充满诗意,置满了瑰丽的诗句。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胸中有诗有远方,有山水,始终坚守那份信仰,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孜孜不倦,无拘无束地追求那种精神自由与释放,尽情诗写属于自己的洒脱人生,诚如古人不远万里追寻一份心中的宁静和安逸。
时代的脉搏快过历史的脚步,来去之间,已是百年千年。四十年改革开放,使一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一个巴掌大的城市无限放大。但无论街头巷尾,却总能时不时发出曾经遗落的影子与声息,骨子里传承下来的却始终不变,无论历史过去多久多远,他们的后辈依然会沿着古人遗存的脉络追根寻底,念想那份原始的真!也是因为在这一方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曾留下无数内涵深刻的足迹,倾注了无限的诗意。
如此说来,也难怪他们能够闹中取静,潜心修养,使简单的生活过得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地徜徉!
是啊,生活何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那个奔流不息的曾经拥抱的梦想。生活在这座满载诗意的小城里,只要我们放下庸俗的欲念,心怀日月山河,何处不是你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