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炫怿
本报讯 “大伯,热水壶帮你修好了,用的时候注意不要烫伤。”在城南乡杨家山村“乡理乡亲”服务集市上,志愿者潘益东将修理好的电热水壶递给村民李大伯后仔细地嘱咐。“热水壶虽然是个小家电,但坏了不能用就很不方便,帮他们修理好,他们不用买新的,又方便又省钱。”潘益东说完便开始修理起下一位村民的电热水壶。
2020年,城南乡以帮助村里老人理发为基础,以解决村民生活难题为目标,首创“乡理乡亲”服务集市,着力解决乡村社会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基本民生需要。今年5月13日,城南乡杨家山村“乡理乡亲”服务集市作为全县四个试点之一,已经完成包括长者食堂、村级医疗巡回点、调解室、集市服务区等多功能服务场所改造,为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下沉提供可借鉴的“2.0版本”。
在回山镇双溪村,村民张优红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几分钟就办理好了“家庭共济账户绑定”业务,张优红说:“我很早就想把我和孩子的账户绑定在一起,但是孩子不在身边,自己不会办理,去镇上又很麻烦。今天在村里帮我办好了,我真的很开心。”与此同时,在儒岙镇鱼将村,王金娟老人在看到银行上门为其补办社保卡的工作人员后直呼:“你们可太好了,没想到你们真的为了我一个人赶来我家里!”
这些场景的出现,也都得益于“乡理乡亲”服务集市开展的政务服务下沉,县政务服务办通过前期的走访摸排,梳理出了证照办理、充值缴费、特色服务、其他办理等4大类4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此基础上提供“马上办,预约办,上门办”常态化服务,帮助偏远山区的村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
在“理”好民生问题的同时,服务集市进一步在“理”字上做深文章、做细服务。一方面借助乡贤“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让问题感知提前,调节介入方便,将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律师、专职调解员等专业人员,着力打造一站式矛盾化解服务站,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引导村民将复杂问题简易化,努力让问题不出村。今年1-6月,我县依托“乡理乡亲”服务集市,共收集社情民意140余条,调解纠纷132起,调处化解率达96%以上,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乡理乡亲”服务集市也入选了绍兴市“枫桥式”标志性实践成果。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投入运营的服务集市252个,可为全县219个行政村、392个自然村的4万多名老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等定期开展便民服务,帮助老百姓理清民生“症结”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