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剑
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打造“三大差距”持续缩小的实践范例,在共同富裕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回山作为典型山区镇,乡村民生服务不够完善、政务服务不够全面、市场化服务不够充分等问题尤为突出,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深化公共服务下沉,对于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回山镇聚焦政务、民生、市场三类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定制服务体系,架构回山特色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桥梁,精准提供更多更优质公共服务,助力打造城乡居民幸福共同体。
一、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
城乡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提供的,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其中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尤为突出,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现实差距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和农村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居民在享受基本生活服务方面处于劣势。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2.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流向农村,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同时,对农村实施倾斜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例如提高农村居民技能水平,缩小农民和其他群体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起点差距,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自我培养的动力源,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3.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可以减少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
二、城乡公共服务的现实差距
(一)普遍现状:当前,农村和城市之间公共服务现实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城市公共服务数量较多、质量较好,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较少、质量偏低。总体来说,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生活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明显失衡。同时,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城市倾向性明显,造成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体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1.民生性服务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就业服务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就业服务缺乏,导致劳动力长期在外打工;社会保障方面,除了基本的农民医疗保障和农民养老金,农民其他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较低。
2.事业性服务上的差距。事业性服务主要涉及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当前,部分农村小学已经面临整合,在办学校在师资水平、经费投入等多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乡村卫生资源不仅质量不高,且服务能力也较低。公共文化事业依托文化下乡、农村图书馆等载体,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农村文化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还存在空白。
3.基础性服务上的差距。长期以来,城乡公共设施投入不均衡,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仅有少量公共基础设施,体育设施、污水处理工程、道路工程等设施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回山情况:回山镇位于浙江省东部,新昌县西南部,辖区面积98.04平方公里,距县城47公里,地处偏远、幅员辽阔;共辖32个行政村,人口约1.43万户3万人,常住人口约1.2万人,中青年长期在外务工,在村“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较多,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70%以上,随着常住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当地对于义务教育的需求度降低,老年人口的医疗卫生、应急服务、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难以保障等问题逐渐凸显。
三、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思路
(一)针对普遍现状
1.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坚持人民至上,对群众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努力把群众、基层“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让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2.完善公共服务财政制度。坚持以“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增加投入农村的就业再就业服务、基本保障服务、义务教育、公益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支出,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
3.统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事项、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标准,同时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整合衔接。
4.促进优质公共服务下沉延伸。全力推进促进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下沉。围绕中心镇(村)统筹配置片区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托育、应急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中心,构建更好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便捷生活服务圈。
5.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健全融资机制,以多种筹资渠道和提供形式缓解资金的不足,积极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和民间闲散资金共同投入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针对回山情况
回山镇作为典型山区镇,面临着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回山镇全面推进“乡理乡亲”服务驿站试点建设。驿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内设有政务服务区、生活服务区、文化活动区等多个区域,为村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全方位打造老百姓“三公里”服务圈、“零距离”生活圈。
回山镇在推进“乡理乡亲”服务驿站试点建设过程中,创新服务模式,定制服务体系,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诉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村民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例如,针对老年人群体,提供健康管理、应急消防等服务;针对中年劳动力,提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定制化服务极大程度增强了均衡性和可及性,提高了公共服务下沉的整体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1.创新回山模式,强化机制保障。一是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成立回山镇农村公共服务下沉工作专班,全域统筹规划布局,下设理发、医疗、政务、商品、宣传等5个高频服务专项工作组,包含专业技术人员、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业务人员、职能单位工作人员、村干部等各类工作人员100余人,具体推进工作组服务事项,研究解决存在问题。二是推出“回山”服务模式。突出“抓主抓重、精确制导”,综合各村区位面积、人口结构、服务需求等要素,提出差异化解决方案,划定7个集中服务片区、37个移动服务点位,推出集市服务和移动服务两类“乡理乡亲”服务驿站,利用移动商车、医疗车、志愿服务队灵活服务,以“定点+流动”的形式实现服务范围覆盖全域,实现“站点有半径,服务零距离”。三是聚力八大服务版块。开展“村村敲门行动”入户摸排,结合本地实际,梳理回山群众高频需求,细化“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市场化服务”三大领域,定制服务版块,包括理发服务、便民(政务)服务、商品服务、医疗服务、技术服务、应急服务、文化服务、农事服务等8项服务内容,打通基层“末梢神经”。
2.拓宽服务事项,彰显民生温度。一是衍生政务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做好户籍事项证明、低保证换证等常规高频政务服务基础之上,坚持多跨协同、资源集聚,充分融合电信、华数、银行等多个职能部门社会化服务资源,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定点下村服务,打造政务服务“特色菜单”,主动提供助农贷款办理、水电网联办等额外衍生服务,便捷群众办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延伸民生服务。做好公共文化事业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礼堂建设、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向群众开放;依托文化线、宣传线等相关业务线,加强对接宣传部、文化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充分运用“可移动影院”“老年大学室外拓展课”“文化下乡”多种载体,组织开展农村广场电影、消防安全培训、文化演出等活动,多渠道提供文化服务。探索农村式“家庭医生”,统筹回山卫生院10多名医务人员,配备专用移动诊疗车,探索“预约上门”服务新模式,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三是定制应急服务。一方面是提供代办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村两委干部配合群众做好代办,按群众需求入户领取材料代为办理;另一方面是依托我镇特色空巢老人安全保障“一键召唤”应用,针对“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特殊群体,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深化“一个呼叫器+消防、医疗、住房等多个安全功能”的“1+X”空巢老人安全保障“一键召唤”应用,开发“附近联系人”“紧急责任人”“联通服务”“消防应急呼叫”等功能模块,划定“15分钟应急圈”,保障老人生命安全。同时,利用多功能模块,逐步完善送餐、家政等配套体系,优化养老服务。
3.汇聚各方主体,强化“造血”功能。一是凝聚多方主体力量。激活村集体资源,充分利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合理布局“乡理乡亲”服务驿站服务区,划分医疗、理发等多功能区域。凝聚乡贤力量,切实将乡贤“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回山乡贤为支持“乡理乡亲”服务驿站建设,大力提供资金、设备等多方面支持,极大程度助力服务驿站顺利建成。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移动运营。全面部署移动运营,和新昌县世纪联华超市签订合作协议,敲定以接近于批发价进货、远低于零售价销售合作模式;同时,移动销售产生的利润作为移动商车油费、工作人员工资的日常运营开支,形成有效闭环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机制,工作人员根据群众个性化消费需求,提供缺货登记、商品预约、配货上门等服务,结合消费清单,开展移动便民商店巡回式服务。三是推动“农事联盟”联创共建。作为农业乡镇,农业产业是发展关键。回山镇针对常住人口老龄化现状,结合农业规划经营发展趋势,首创农业生产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农事服务联盟”。“农事联盟”依托“派单”服务,以“共享、互助、协作”为核心,集中“土地管理、种植户管理、作业队管理、服务站管理、质量监控、农机调度”六大功能于一体,实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规范生产,打破农民一家一户分散零星栽植的传统,最大程度集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服务共享,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总结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现实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回山镇通过全面推进“乡理乡亲”服务驿站试点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定制服务体系,精准提供了更多更优质公共服务,为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现实差距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思考,为实现城乡居民幸福共同体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回山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