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文学副刊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到外婆坑村

  俞晓军

  对于远近闻名的外婆坑村,我早已神往之,今天,终于成行。

  由于恰逢清明,去时并不顺利,在接近外婆坑村的安山隧道,我们堵车长达一小时之久。其实早一天我多次关注去该村的路况,查导航预览都是一路绿色。今天出发前,看导航有红色,心里想着也许开到就通畅了,于是照常出发。到镜岭镇上时,我发消息给外婆坑林光陆书记,告诉了我们当时所在地方并截图告知路况——从镜岭到外婆坑,有两段红色拥堵路段。小林书记叫我们慢慢开,我们其实想快也快不了。到隧道口,车流几乎停滞,偶有来车,我们问情况,得知的消息是交警劝他们返回。后来交警也来我们车边,力劝我们掉头,说可能会堵到下午三四点。我们当时也真有点烦了,还真掉头了。我告诉小林书记,他却说已经通了,于是,我们逮着机会再掉头。

  终于过了隧道,和与交警一起协调交通的小林书记汇合上了。他告诉我们,今天堵车是因为两辆大巴在隧道无法交会,还说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有。我说:“这是外婆坑村的吸引力大,大家都想来了。”小林书记说:“以后不会这样了,新路已经在修,以后如果从城里来村里不但时间短,只需35分钟,还可以一路饱览山水风光,到时桥路会从镜岭水库库面上过。”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外婆坑村发展到今天,与之对应的交通也将迎来大发展。

  中饭是小林书记准备的“村货”,连豆腐都是今早刚做的。我最爱的炖萝卜和红烧肉,都是儿时的味道。其中两个孩子最喜欢猪肚三鲜汤。青菜也特别鲜,光盘了。这大大安慰了因堵车而劳累郁闷的我们。饭后,我们参观村子,一边消食一边体味时代的变迁。

  我是第一次踏足此地,尽管我在媒体上很多次见到外婆坑的照片,但当我置身其间,却感到魏晋之风扑面而来。村中主路宽阔,地面由条石铺陈,两侧建筑依山势而就,错落有致。墙面多为石块和土泥,柱脚俨然,屋顶鳞次。梨花旺季已过,但依然有花在枝头,新叶未盛。“枝头花落未成阴”,即是此时此景写照。

  站在村中,南面是游客中心,北面是“外婆的染坊”。游客中心前是一排很有民族特色的长方形旗帜,基调一致但内容不一,每一面都是不同民族的剪影,都是深紫色打底,配以很工艺的民族图案,既不夺主——夺游客中心建筑古朴典雅这“主”,又能喧宾——喧外婆坑乃“民族村”这“宾”。村中北面的染坊,墙基高,以石块垒底,也以石块砌墙,前有连廊,廊坊一端有一家人坐着吃饭,其中一个怀抱幼儿,另一个在给喂饭,再另一个自己吃着,眼睛也不曾离开小儿,充满爱意。和着和煦的春风享受人间天伦,世间最暖,莫过于此。

  遥想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他所理想的,又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而外婆坑村显然是另外一个宁静、拔俗的存在。这不由让人心生疑窦,是什么造就了如此隐逸的存在?这自然村,不过数户人家,山里山弯里弯,不要说城镇,即便是一般的村子,也比这好得多。从地理位置看,这确实是逼仄的。村中宣传栏介绍云:“外婆坑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处,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说明白点,这就是个旮旯地,鸟都不拉屎的地方。

  带着好奇,我们继续前行。在县级文保点林家宗祠中,我们找到了些许答案。林家自福建迁移而来,与林则徐有同一祖先。又看村中牌子介绍,知晓这里原叫楼基湾。350多年前,林氏族人逃难到此,租用楼基湾山地生活。山地主人每年前去收租,穷困的林氏族人都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山地主人十分感动,将山地送于林氏族人,并将楼基湾改叫外婆坑,寓为来了这儿,就像来了外婆家般亲切热情。以前的外婆坑非常贫困,村里流传着几句俗语:“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跟耕,缺钱缺粮缺姑娘。”村中窘境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村子,如果被整体搬迁也毫不意外。但我们还注意到这个村子出过两个985的学生,其中一个是浙大学生。这更引人深思,让这曾经“八十炉灶四十光”的地方,凭什么成为明星村?还哺育出优秀儿女?要知道早在2008年的时候,外婆坑就是世博会的一个示范点,这在绍兴市仅两个。2019年6月6日,该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中的宣传栏,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讲述了林金仁带领村民开路致富的故事。

  1990年,在外做箍桶匠的林金仁,被村民一致推选为外婆坑村村委主任,“我一定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林书记。果然,林书记没有让人失望,他牢牢抓住“一条路,一片叶,一家人”,让外婆坑村蜕变,也成就了自己的伟岸。

  一条路,那是让外婆坑出村的公路,是林书记上任伊始的“第一把火”。通路前,当地村民去镜岭镇一趟要翻山越岭步行8个小时。可通路何其难,建这条全长3.5公里的公路,需架桥8座,劈岩填土32.5万立方米,溪流改坑一处,工程总投资需26万元,这个投资在1991年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为了筹集资金,林金仁一年里跑了86趟县城,他凌晨3点半就要起来,走路到镜岭镇,天亮后坐车去县城,在各个部门跑来跑去,一年下来跑破了3双解放牌运动鞋。1991年11月15日,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到外婆坑村调研,看了这个工程后说:“老林,这个工程太大,是不是缓一缓。”林金仁拍着胸脯说:“沈省长,你给我5万元,我保证60天内把路劈通。”夸下海口的林金仁联同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加班加点,起早摸黑地干。第61天,沈省长来到外婆坑,看到路真的劈通了,沈祖伦拍着林金仁的肩膀说:“老林,你决心大啊,你们外婆坑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也很感动,我今后对这里就像外婆一样亲,经常会来。”这便留下了省长九上外婆坑的佳话。1992年8月17日,外婆坑这条创业致富路全线竣工,幸福之路就此开启。

  一片叶,是林书记带领村民打开的创业致富之门。外婆坑村的村民很早就开始种植茶叶,但当时百姓采摘、炒制的都是珠茶,产品才卖两元一斤。林书记果断引进龙井茶,成立了全县第一家有机茶合作社,探索出了合作社自己的管理模式,规范了有机茶生产的各个坏节,实现“六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收青、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合作社捞到了第一桶金。

  一家人,是外婆坑村引来苗族、傣族、白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姑娘落户,她们和小伙子们一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个幸福小家。同时,全村一家亲,逢年过节,村里组织大家集体活动,精彩纷呈的节目既丰富了村民生活,也成了乡村旅游的靓丽风景。村民幸福了,林书记也笑了。

  有情怀有担当,有思想有作为,于是,山地旮旯成了旅游热点,节假日山路拥堵也成了常态。

  逛完村子,我们来到村口的山谷里咖啡馆小坐,同坐的除了小林书记,还有我一同事。我们聊到了当前的工作。咬定目标,知难而进,不屈不挠,功成身退——林书记身上的这谦谦君子风,这巍巍高山情,这浩浩实干路,是值得我们每一行每一人学习的。

  如今,小林书记在踏实中求新,在传承中突破,前面讲的促进交通优化即是一例。同时,村里建起了共富工坊玉米饼加工厂,围绕玉米做一系列养生产品,推出康养中心;村里建起了民族餐厅居家老人颐养中心;村里还重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民族大舞台,让外婆坑村身在深山却情系天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外婆坑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临了,小林书记送我们每人一袋玉米饼,玉米饼金灿灿的,薄脆可人。回城的时候,路况好很多,我们有更多的闲情看窗外风景。这初春时节,欣欣荣荣,满目新绿清眼爽心。化劣势为优势,揽责任成大业,这是林书记给我们所有人的大财富。

  清风徐来,群山无言。如果精神有形,那就是外婆坑的模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学副刊
   第04版:公益广告
一到外婆坑村
忆张海洋平凡却丰富的一生
桥影流虹
图片新闻
杜鹃灼灼长寿岭(散文)
今日新昌文学副刊03一到外婆坑村 2025-04-14 2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