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俞帅锋 俞颖颖 陈 琪 周乐乐
本报讯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于新昌城市发展而言,向绿而行,是理念的重塑,是破立之间的智慧,也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过去二十余年,我县从被列入“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的生态“后进生”,跃升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优等生”,先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步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县、创新百强县、投资竞争力百强县行列,用实践书写了“守得住青山、换得来金山”的时代答卷。
以绿为底,因绿生金。“成绩单”的背后,是这个城市传统产业的生态涅槃、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的加速崛起……久久为功,笃行不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县已经成为现实。
久久为功的治理魄力
日前,在羽林街道农田上空,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工作人员正在利用环境监测无人机进行每日例行巡航,从发现焚烧点位,到工作人员前往处置,过程往往不超过30分钟。这是我县常态化开展“无人机+走航车”空地双向巡查护航,推动空气质量监管从应急处置向长效治理转变的缩影。
从监控的实时数据,到县城内绿色发展的场景,是一个城市对“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的永恒守望。2002年,我县环境污染严重,被列为全省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之一。此后,新昌人民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整山河的气势开启一段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绿色发展的伟大历程。
编制完成生态县建设规划,“关、转、迁、并”一批重污染项目……对于曾依靠粗放型模式吃到发展红利的新昌而言,这是一场断尾求生,更是一次涅槃重生。
实际上,正是在这样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县坚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进改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为了蓝天常在,我县依托无人机、走航监测车、高空瞭望平台、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点、扬尘源在线监测系统等一系列数字技术手段,形成一张24小时全面监控的“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治理网络。今年截至4月26日,我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6,PM2.5浓度34.5微克/立方米,AQI优良率96.6%,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全市第一。
为了家园更美,我县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司法协同保护基地、生态环境损害司法修复基地(钦寸水库)等,全县公检法和生态环境部门构建起联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紧密共同体,用法治力量守护新昌的“绿水青山”。
为了碧水长流,我县依靠物联网、遥感和GIS等先进技术,已实现全县各镇乡及“三江”交接断面19个监测点全覆盖,建立30个“全球眼”视频监控点。去年,新昌“三江”交接断面水质均值保持Ⅱ类标准,入选全省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县。
“生态兴县”的战略定力
这场绿色变革不仅是一场全域生态的精彩蝶变,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
从2002年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县”战略的破题起笔,到2016年全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工业立县、生态兴县、创新强县”战略,新昌的山水画卷里,始终跃动着绿色的发展脉搏。
2005年,成为我县产业发展的拐点。这一年,一场腾笼换鸟攻坚战打响。20年来,破立之间,我县产业格局实现了从以纺织机械、制冷配件、轴承制造和化工医药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到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大交通)三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后,“生态兴县”的战略定力和发展理念始终贯穿新昌的发展崛起。
绿色转化,新昌毫不懈怠。依托地方特色,积极打通生态产业与旅游经济的转化通道,实施绿色共富计划,涌现了下岩贝村、梅渚村、外婆坑村等网红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发展排污权抵押贷款,探索建立碳交易机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绿色尊崇,新昌毫不迟疑。深入践行“变废为益”的重要批示精神,把黑臭塘变成网红点,把废矿山变成美景区,把垃圾村变成无废村,把沉睡的资源变成资产,生活垃圾分类质量走在全市前列,入选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创成三星级“无废城市”,打造全域“无废城市”新昌样板。2023年8月,医废智慧运收体系获2023年度全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绿色发展,我县毫不犹豫。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创新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污染行业退出……如今,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0%以上,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数字看成果,今年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增速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32亿元,同比增长11.3%,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0%、11.7%。
持续创新的制度动力
无人机盘旋在钦寸水库上空,生态联勤执法队员正通过实时画面监测库区动态;生态警长们穿梭于小流域之中,开展多部门联合巡护;“水保共富贷”绿色金融项目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这些场景反映出新昌县以制度创新破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实践。
实施创新制度,在于打破套路。我县强化生态文明考核评估,实施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积极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实施清单式管理和“退二进三”机制,加速经济结构转型。
同时,我县还坚持绿色革新。积极打造医疗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医疗废弃物“生成—运输—处置”全周期追溯,医疗废物实现100%安全处置,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创新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水保共富贷”,当地17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所在的6个乡镇(街道)和农户、乡村旅游经营者获5亿元水土保持绿色金融授信,主要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和区域共富。
实施创新制度,在于协同保障。我县创新水源地生态保护监管“一件事”改革,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联动执法、联合会商、共同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长效监管机制,以常态促长效,违法线索闭环处置率达到100%。
2023年,我县创新打造“生态警长”制度。公安机关会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与规划、水利水电等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行刑衔接共治中心、生态联勤警务站、生态警务体验中心三大阵地,共建共享、群防群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实施创新制度,在于群众参与。我县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群众当好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参与者、推动者,形成“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年初以来,新昌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田长制”,开展治水集中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开启为期100天的节水挑战,以“小手拉大手”模式推动全民节水行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新昌故事,久久为功,集聚动能,在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县域样板的道路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画卷中奔涌向前,生生不息、岁岁精彩!